朱元璋为什么规定“片板不许下海”?他担心什么?

2023-01-30 08:39  360kuai

"片板不得下海"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它指的是未经官方允许,民间被禁止私自出海同外国进行贸易的一种政策。

明朝的海禁始于洪武年间,当时正是日本南北朝内战时期,大量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日本平民流亡海上,形成了最早的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扰的倭寇。这些倭寇与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相互勾结,在这些汉奸的内应下,对明朝新生政权的海防提出了挑战。为了防止新生政权再次出现分裂,朱元璋于洪武四年正式颁布了"禁海令",禁止沿海渔民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并同时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从事贸易。

(禁止出海)

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是蒙古人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仍虎视眈眈想着卷土重来。为了抵御蒙古人,明朝成立之初,将战略防御的重点放在北方,没有更多的精力对沿海的倭寇进行剿灭。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其实是一种对新生的大明政权的一种保护,虽然这种保护是明朝闭关锁国的开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朱元璋的这个政策,对明朝的朝贡贸易是比较有利的。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通知周边诸国,现在已由明继元统,朝鲜,日本等国纷纷遣使进呈贺表以示臣服,出现了"大明统一万方,凡华夏蛮貊,举修职贡。自生民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者"的局面。

(郑和下西洋)

但是明朝的朝贡和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是不一样的。

明朝朝贡和现代贸易的根本区别是:这种朝贡贸易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贸易,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明朝朝贡贸易的主旨是笼络周边国家,所以才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类不计经济成本,主要是宣扬国威的举动。但是由于明朝地大物博,很多出产都是周边小国必须的,所以整个贸易额是非常大的。实行海禁,也就是将中外贸易的所有生意都抓到了中央政府手上,造成了国家肥,地方穷,"藏富于国"而不是"藏富于民"的情况,所以引起地方财政困难,引发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对立。这也是明朝中后期走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陶希圣认为,明朝海禁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住明朝的货币不外流。因为一直以来,中国的贵金属产量都很低,这就使得中国历朝历代的货币量都多多少少存在不足。而朝贡贸易的本质是明朝用货币与外国交易物品,大量的货币流失,是明朝无法接受的。

(茶马互市)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明代独有的,之前的宋代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所以宋代才会用布和茶叶与外国进行贸易上的交换,也就是"茶马互市"。实际上自隋唐以来,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严禁货币下海外流的,都规定过"金银铜铁货不许下海",所以用海禁来防止货币外流,也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做法

朱元璋时期,明朝在宁波、泉州、广州等地设置了船舶司,防止民间与海外进行贸易。到了永乐之后,与国外的朝贡贸易更加频繁,相应的海禁更加严厉,对海外贸易的垄断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就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明朝政府是以朝贡贸易来进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并且从中获利;海禁只是为了配合朝贡贸易、打击走私的一种手段。

(空旷的海边)

明朝初期,朝贡贸易非常繁荣,海禁也实行得非常严格。朱棣就规定过:"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并将所有船只改成不利于远洋航行的平头船,防止民间私自出海。因为朱棣上台后,迁都北京,几征蒙元,重修长城,国库早已空虚,特别需要朝贡贸易带来的收入。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香料、胡椒和珍宝,朱棣下令在北京开设"库市",允许商人购买,给政府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解决了朱棣时期财政紧张局面。

但是明朝中期之后,国力减弱,无法扫清东海和南海的海盗,周边小国来与明朝贸易的船队经常会海盗洗劫,明朝又无法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保护,所以来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少,朝贡次数也减少了不少。对于这些明朝周边的国家来说,可以通过海盗或者走私得到明朝的出产,何必要冒险组织庞大的朝贡使团呢?

(朝贡贸易)

与明朝进行贸易的国家虽然可以凭着明朝政府发放的"勘合"来华贸易,但是在贸易中毕竟要受到一些时间上、质量上、数量上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果绕开官方私下交易的话,在时间上也有自由度,货物的质量也不用官方检查,利润更加巨大。所以外国人也逐渐学得精明了,学会了与中国商人相互勾结起来,冒险从海上绕过明朝政府的关卡,进行货物走私,追逐利益最大化。

海禁的负面作用

政府进行海禁,让官方垄断海外贸易,固然使得政府收入增加,但对沿海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个噩耗。海边的渔民本身就是穷人,下海捕鱼是他们养活家人的唯一途径,不让他们下海打渔,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路。试想谁会坐等全家饿死呢?所以渔民从事走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明朝政府逼上梁山的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反抗。

(大明沿海地图)

世界上每个国家地理位置不同,出产也不一样,这是世界贸易的基础。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去禁止,既不科学,也不现实。禁海越严,走私就越猖獗。先是走投无路的渔民从事走私,接着沿海的商人加入进来,到后来看到走私含有巨大利润的一些不法大商人也成为走私团伙的一员。所以胡宗宪在分析倭寇为什么禁不绝时,就把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并举,当做彻底解决倭寇的良策。只是这种对应之策,是不会被皇帝接受罢了。

明朝的海禁,是借稳定海防之名,行与民争利之实的一项恶政。如果没有海禁,困挠明朝上百年的倭患就不可能那么严重,走私也不会屡禁不止。倭寇其实就是与明朝官方争夺贸易权的势力的代表,只要明朝不放弃垄断政策,倭患便永无宁日。

明朝的经济

明朝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朝代,据《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历史学家黄仁宇测算,农业在明朝GDP中的比重达到近90%,手工业和商业不足10%。在整个明朝,农业税的增长幅度并不大,政府的财源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中央财政的无力和地方财政的混乱。

(海洋时代来临)

明朝的财政支出中,军费是最大的大头。明中期以后军费支出占到了中央政府支出的85%以上,使得政府在其他公共产品上能投入的财力非常紧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中央财政没钱,所以中央政府没钱支付和公共项目投资;这种投资的减少,又反过来使得农业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为了解开这个死结,明代后期不得不增派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同时调高盐铁专卖的税率。

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明代中期,在没有贵金属储备和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发行纸钞来强夺民间财富。这种名叫"大明宝钞"的纸币没有任何准备金,政府只管印,只发不收,造成市场上纸币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形成了通货膨胀。几年之后,宝钞已形同废纸,明朝为解决财政问题的一个异想天开的尝试失败了。

正是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定下农业为本的基本国策一直被明朝沿用,所以明朝政府仅靠田赋、农业税是不可能富裕的。政府和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没有流通就没有财源,也就不可能富裕。不过明朝区别于普通家庭的是,它可以用武力进行垄断贸易,用海禁来独占海外贸易产生的利润,这是明朝解决财政困难的唯一方式,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种方式。

(倭寇)

说了这么多朝贡贸易,这个朝贡贸易给明朝带来了多少利润?

朱元璋时期,朝贡贸易的税收是50%,随朝贡来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货物税率是20%,洪武时期,光是朝贡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的收入,占全国农业税的一半。在这么大利益的诱惑下,明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朝贡贸易体系,用海禁将民间的海上贸易全部取缔,是非常好理解的。只是政府的垄断一直遭受民间走私的冲击,这种冲击随着明朝国势的下降,变得越来越猖獗,终于在嘉靖时期来了一个总爆发。

如何评价明朝的海禁?

嘉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倭寇大部分清除,但是仍然没有杜绝海上走私的发生。到了隆庆时期,明朝终于开放了海禁,转为通过加强管理和收取税赋来取得财政收入。这时距离朱元璋禁海已有两百年了,在这两百年中,政府和百姓都是输家,靠行政手段,逆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哪怕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也不能抵挡全球贸易的天下大势。

(大航海时代)

在禁止海的过程中,为了清除走私者和与走私者勾结的倭寇,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禁海让明朝错过了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机会,也错过了大航海这一千载难逢的崛起的机遇,而让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称霸了海洋,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遗憾。

历史告诉我们,政府与民夺利,靠国家机器来进行垄断,而不遵守经济规律,只能是两败俱伤。这其中的得失,足以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