殁后振芳尘:魏征家族的沉浮(5)

2021-09-10 06:39  360kuai

太宗这一次仆碑,既是对魏征的否定,也无异于自我否定,这表明君臣相知的神话已然破灭。贞观十八年十月至十九年九月,太宗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结果无功而返。当他途经昭陵,遥望魏征墓时,追思起魏征的犯颜直谏,感慨如果魏征还在,必定会劝阻这次辽东之役的。于是太宗慰劳魏征妻儿,派人祭奠魏征墓,把之前仆倒的神道碑重新立起来。不过,我们在今天的史料中已经看不到魏征神道碑文的只言片语,碑依旧躺在昭陵魏征墓前,但碑上的文字早就磨泐得无法辨识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太宗与魏征君臣关系的修复产生怀疑。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薨,九月二十四日的敕书中指定的配享功臣名单里没有魏征,这是耐人寻味的。在传统观念里,大臣死后能否得以配享先帝太庙,这是判定此人生前功绩及与先帝关系的最重要风向标,魏征不在其列,说明太宗对于魏征的心结并未完全打开。

到了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闰二月十五日的敕书中,才规定魏征配享太宗庙。当时,中宗刚刚复唐不久,需要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来收揽人心,对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举措之一,魏征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

至唐玄宗开元中,魏家寝堂遭受火灾,魏征子孙哭三日,玄宗特令百官赴吊。此举未有先例,自然不同寻常。神龙反正以后,中宗、睿宗下敕要"一依贞观故事",但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仍然在继续,不少大臣也援引"贞观故事"批评时政,可见"贞观故事"对于朝野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也成为共享的一种资源。玄宗即位之初,也制定了"依贞观故事"的基本方针,他同样需要切实的措施来落实这一政策,而非仅仅停留在敕书文字上。如上所述,魏家寝堂是太宗用宫中殿材特为魏征修建的,属于特殊恩典,它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寝堂,更是一座贞观时代君臣关系的"纪念碑"。所以玄宗令百官赴吊,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复贞观故事的决心。不过,此举带来的效应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位于长安皇城东面永兴坊的魏征宅因此短暂地博得了世人的眼球,很快便又沉寂下去了。

魏征后裔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