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魏征的历史地位并非从一开始就得到确立,而是一个抑扬起伏的过程,这一点又深刻影响到了魏氏家族的盛衰。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取自《周易·系辞》,"贞"是正的意思,"观"就是看,"贞观"的意思是示人以正、正大光明,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表明太宗即位之初,就已经决心要当一个明君了。
唐太宗最被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善于用人,虚心纳谏。贞观三年,唐太宗对臣下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将君臣共治提到如此高度,在帝制时代是十分难得的,与后世"伴君如伴虎"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迥异。二是以民为本。唐太宗的立国路线是儒家的德治,比较注意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此,君臣都有高度的自觉性。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持之以恒却是极难的,需要君臣两方共同努力才行。贞观的大部分时期,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较好地履行了这两点,所以贞观时期虽然称不上盛世,却被后世奉为政治清明的样板。贞观时期的诸多政策、做法被统称为"贞观故事",成为后来封建帝王进行政治动员的资源。
"贞观故事"的形成,与魏征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魏征原本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门之变后被太宗留用。在唐太宗的政治集团中,魏征是强调儒家道德标准的一派,他以近乎清教徒式的道德标准不断劝谏唐太宗,不屈不挠又无所畏惧。唐太宗虽然有时候在背地里表现出厌烦魏征的样子,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优容于他并且采纳谏议。这种君臣之间以诚相待、坦率交换意见的场面,通常用"君明臣直""君臣相得"来形容,这是贞观时期的政治特色。这样的政治生态中,魏征无疑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说,他就是"贞观故事"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