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人知的兄弟同盟,竟然各怀异心?(8)

2023-06-12 16:00     360kuai

"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

这大概反映了当时孙权心中的迷茫,一方面,与蜀重归于好共同抗曹自然是所希望的,但是又担心两次战争蜀汉将自己视为仇敌而不得不"与魏文帝相往来"。刘备薨,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于是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邓芝言:"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正是其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邓芝陈述与蜀交好之利以及与魏交好之弊,劝说孙权联蜀抗魏,孙权"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此后,双方同盟关系比较稳固

如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公元234年)写下了《与孙权书》"……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诸葛亮希望孙权出兵相助,孙权也答应了这一请求。《吴主传》:"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孙权御驾亲征新城。再如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权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又司马懿前来入舒,旬日便退,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汉川,此闲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今此闲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