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帝遇刺案,到底是欺凌宫女引发的惨案还是政治阴谋

2021-08-29 19:39  360kuai

明世宗朱厚熄著名的道士皇帝,一生最大爱好就是修道成仙,也因此,他最听道士话。

当时道士忽悠皇帝,炼制"红铅"。

红铅一看就知道是红色丹药,炼丹这事当然是嘉奖皇帝最爱,于是就大力支持。只是这丹药有点特殊,需要处女经血制炼。

红铅一看就知道是红色丹药,炼丹这事当然是嘉奖皇帝最爱,于是就大力支持。只是这丹药有点特殊,需要处女经血制炼。(嘉靖帝)

为了保持宫女洁净,被采血宫女只能吃桑叶,喝新鲜露水。这是把人当蚕喂啊?吃桑叶,喝露水,不就是蚕过的日子吗?

被当蚕养的宫女苦不堪言,最后他们开始了集体暴动宫女起义运动产生。

某日,嘉靖皇帝夜宿王妃寝宫。

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开始行动,面对熟睡的帝王,他们决定用麻绳勒毙世宗。

谁知慌乱下,麻绳被打成死结,越勒越不紧,嘉靖皇帝也是软蛋,看一群女人杀自己,居然吓晕了。

宫女们眼看杀不死嘉靖,居然不继续杀人计划而是吓呆了,就这样谋杀者和被杀者全部呆滞当场。

然后,一个小宫女害怕了,于是出门去找人救皇帝命。

她没想过的是,皇帝活了她们就该死了。

她没想过的是,皇帝活了她们就该死了。(六神无主一般都杀不死人)

果不其然,风波后,活过来的嘉靖帝,将杨金英等16名宫女和宁嫔王氏和端妃全处死。

因为是皇帝私事,事还丢人。

这事一直被明朝统治者极力掩饰和包装,造成事情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因此成为明史著名疑案,其实我个人深以为有问题。

啥经血制造红丸就有问题,那么多宫女,又不盯着一两个人取血,那有死人单道理,估计抹黑是难免的!

为什么发生"壬寅宫变"?发动"壬寅宮变"幕后黑手是谁?目的何在?一直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来看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壬寅宫变"是因嘉靖帝为炼丹药,宫女苦不堪言,无奈起义。

这可从事后司礼监调查屮发现端倪:"咱们下手罢,强如死在他手里"之类的话做证明。

由此可见:当时宫女一定处于危险境地,置死地而求后生,强烈求生欲让他们反抗,活在宫中,死是迟早的事。与其被嘉靖蹂躏死,不如拼死一搏。

由此可见:当时宫女一定处于危险境地,置死地而求后生,强烈求生欲让他们反抗,活在宫中,死是迟早的事。与其被嘉靖蹂躏死,不如拼死一搏。(宫女凄惨)

其实事情发生前,宫女并没犯罪,谋逆不过是被迫。原因不过是嘉靖太痴迷丹药,此时嘉靖帝因纵欲无度耗尽精力,身体每况愈下。越是如此,就越迷恋道术,长生不老和房中秘事就是他的诉求。于是方士,佞臣,都以进献秘方或丹药而得到皇帝赏识与宠信。方士陶仲文就是其中翘楚,他进献"红铅"最得嘉靖喜爱。

什么是"红铅"呢?就是将处女月经和药粉一起焙炼而成,形如辰砂。据说这药能起强身健体增强性欲的作用。

据说:发生"壬寅宫变"这两年,宫内炼丹之风达极点。嘉靖不惜从全国搜集处女,作为取经材料。为采得足够原料,不惜强迫宫女服食催经药。这药轻则伤宫女身心,重则失血过多晕死甚至丧命。此外为防止丹药提炼秘密泄露,皇帝不惜杀死取血宫女灭口。

当时宫女亲眼目睹姐妹死前惨状,自知这种灾难早晚会降临自己头上,才决定宁可同归于尽,也不愿苟延残喘。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但是感觉还是动机不足,而且宫女实力和胆量也不足啊。

第二种:宫变策划人是宁嫔王氏。

王氏为何指使宮女们杀死嘉靖?原来是待遇不公而已!

嘉靖帝因为纵欲过度,造成精子存活率低,一直没能让宫嫔怀上孩子。于是开始祈求神灵,在宫中钦安殿铸坛求子。说来也巧,自从求神之后,当年后宫妃嫔陆续生下几个孩子。宁嫔玉氏也生了个儿子。

按册封妃嫔惯例,宁嫔应由嫔晋为妃,可世宗却没晋封她,因此王氏心存不满,便指使杨金英等宫女刺杀皇帝,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瑞妃身上(当晚嘉靖入住寝宫的妃子)

可是这种说法不符常理,育有皇子的妃嫔根本没必要为争宠而冒杀头危险,皇帝死了他还有很多孩子,太后之位怎么算也不该她得到,这事情得不偿失。

可是这种说法不符常理,育有皇子的妃嫔根本没必要为争宠而冒杀头危险,皇帝死了他还有很多孩子,太后之位怎么算也不该她得到,这事情得不偿失。(严刑拷打是难免单)

第三种;世宗喜怒无常,任意残害宫女导致宫变。

据记载,嘉靖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皇后陈氏仅因惹他不髙兴,他便踢得陈氏流产而死。她在位期间,立了4位皇后,遭遇都极为凄凉。对皇后都如此,何况其他宫女,嘉靖朝,宫人犯一点小错,便责打,有次竟一次打死二百多宫女。这种非人待遇,使宫女们担惊受怕,才造成这次事件发生。

那么这种说法,有可能吗?其实我是不认同的,要是嘉靖是这样的皇帝,他能稳坐皇位几十年?早就被明代言官骂死啦。不靠谱,绝对不靠谱。

第四种:最有讲究,认为和政治斗争有关。

嘉靖接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班,朱厚照没有儿子,死后便由太后与朝臣商议立嗣之事。

经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臣杨廷和商议,决定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熄做皇帝。

当皇帝之后的嘉靖一进京城,就和大小官员围绕嘉靖帝生父称呼问题展开一场"大礼仪"争论。因为无论按辈分还是继承皇位要求,嘉靖都应该按皇家传统,称武宗为父,称生父为叔父。

但嘉靖帝别看年纪小,可是很有主见,非但不这么称呼,还尊自己生父为帝。最后争论的结局是,首辅杨廷和辞官告退,嘉靖帝斗争胜利

因为这一事件的发生,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引起群臣不满,而"壬寅宫变"便发生在"大礼仪"争议结束后,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场政变,欲借女人之手除掉不听话的皇帝。

因为这一事件的发生,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引起群臣不满,而"壬寅宫变"便发生在"大礼仪"争议结束后,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场政变,欲借女人之手除掉不听话的皇帝。(嘉靖也无奈)

这场宫变,正史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不过在参考各种资料之后,个人觉得其实第四种说法应该是最靠谱的。

"大礼议之争和红铅案",不是个案而是连续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皇权和官员权力斗争的延续。有明一朝,只要听话的皇帝都是好皇帝,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不听话的就是不好的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而朱厚照的死也很有蹊跷,一个年纪轻轻的皇帝,仅仅因为落水就暴毙,是不是太说不过去啦?所以朱厚照的死应该也是谋杀的一种方式。

明朝文官用处决皇帝的方式,来维护所谓的正统和自己的利益,也算是传统啦,与其说

"壬寅宮变"是一场事故,不如说是一次警告或者说政治斗争。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嘉靖皇帝整个人都发生啦改变,他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开始运用权势让文官集团内斗自己稳坐钓鱼台,开始任用自己最亲近的亲信一奶同胞的陆炳做锦衣卫指挥使保护自己的安全,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