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一起前往曹叡的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借助这个机会发动私兵攻占了洛阳,逼迫和欺瞒曹爽放弃手里的权力,而之后更是将曹爽和他的亲信全部解决,彻底取得了魏朝的大权,这次事件历史上被称为高平陵事变,也是司马氏取代晋朝的标志。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司马懿有两个决定性的胜利因素,其一是他其实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因为曹爽重用自己的亲信掌控朝政,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元老重臣,与我们预想不同,高平陵事变在当时那些没有开上帝视角的曹魏重臣眼中,只是被看作旧贵族和新贵族的政治对垒,支持司马懿的人如太尉蒋济和尚书陈泰等人都以为司马懿的目标只是逼迫曹爽交出权力而已,完全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做出杀人全家的丧心病狂之举。
另外,就是好弟弟司马孚,实际上作为司马懿隐退时期司马家族在魏朝的权力代表,司马孚为司马懿的实力保存和收缩起到了关键性的帮助。司马懿手中没有兵权,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手中的几千私兵,而司马孚正是司马懿能够牢牢掌握私兵并且在关键时候进行致命一击的枢纽。试想一下,洛阳乃魏朝首都,在曹爽的眼皮底下,私兵的装备和粮饷要如何供给?再联想一下司马孚的位置是度支尚书主管后勤,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在高平林事变的关键时刻,正是司马孚与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亲自率领部队控制京师,而司马懿居中指挥,配合默契。脑洞如果再开大一点,可能会想到司马家族之前为了这一刻已经提前预演了多少遍来确定万无一失。
至此,司马孚终于展现出了他过人的一面,除了细致和谨慎,临危不乱也是他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司马家并不是在执行正常权力的更替,在紧张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的思考,魏明帝那句“得到司马兄弟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印证了他的判断。
然而,在高平陵之后的司马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他到底真的是如历史上记载一般的忠贞,还是别有隐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