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少有藩王造反?《皇明祖训》里说得很明白(5)

2024-11-04 13:22  360kuai

也就是说藩王三十岁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嫡子,庶子们还是郡王,意思就是再等等,说不定还能生;如果五十岁还没有,那估计是没希望了,那就在庶长子里面选一个吧,这还是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总之呢,朱元璋是给子孙后代们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特别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条,乃是国本之中的国本,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更改。比如万历皇帝之所以数十年不上朝,其原因就是自己不想立长子为太子,但却又不能违背祖训,因为底下的大臣们不同意。最终万历皇帝还是没办法,只能是遵循祖训。

而正是因为制度被切实有效的遵循,其很好的解决了一个皇子夺嫡,自家人打架这么一个历史性难题。至于藩王在外,拥兵自重,从发生靖难之役这样的诸侯作乱事件,朱元璋也没想到。但这个问题后来被朱棣给解决了,他大力削藩,拿走了藩王们的治军参政之权,以此消除了藩王拥兵作乱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发现,在靖难之役后,明朝二百多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诸侯作乱的事情。唯一一次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宁王造反,但由于实力太弱,被轻松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