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儿,就算杜微,也无法拒绝诸葛亮这份诚意与敬意了。一个国家的掌权者,对一个民间的政治异见者,竟然如此谦虚如此耐心,自古以来未有,就算今日也未闻;何况诸葛亮平常还是个"刑法峻急"的法家,这样做实在难能可贵。老杜微也知道"做人可以傲,但给你脸你得要",于是乖乖去到蜀汉朝廷上班,虽不担任益州府主簿这种实权要职,却也担任了谏议大夫的高位闲职。另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为了笼络这帮益州名士,诸葛亮真是操碎了心。
而除了秦宓、五梁、杜微、杜琼这帮老前辈,诸葛亮对蜀汉名士中的后起之秀谯周也非常看重,提拔他担任劝学从事,负责全蜀的教育工作。谯周心中其实对蜀汉政权也不感冒,但他敬仰诸葛亮的为人,佩服诸葛亮的能力,所以在职期间对蜀汉是尽心竭力,对诸葛亮也是忠诚款款。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时,刘禅下诏书禁止大臣前往汉中奔丧,以免影响公事,但谯周却因为得到消息较早并赶在诏书下达前迅速出发了,竟独以门生故吏的身份参加了故主诸葛亮的葬礼,并从此为自己的忠诚画上了句号:他竟然也开始像杜琼那样偷偷传播起不利于蜀汉的反动言论来。
当年,谯周也曾与杜琼一起劝进,大肆宣扬刘备的名字见于河图、洛书和五经谶纬,以此作为刘备当受命称帝的证据;但如今,他在被刘禅一路提拔为太子家令、光禄大夫,坐享高官厚禄的同时,却偷偷从刘备父子的名字中琢磨出了相反的结论:
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灵帝之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