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善用政治表演术(4)

2024-10-11 16:22  360kuai

拒抗住了一时名利的诱惑,投身前景并不光明的刘备,这说明诸葛亮比别人有远见,他追求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名显赫,更不是所从属政治集团的整体"事业",而是"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万世美名。这种选择方式,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为他的"表演"所迷惑,以为是一种"汉祚"的大公无私,实际上,这才是貌似大公的大私,远比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自私"更加"自私"。

同时,他也看中了刘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将给自己提供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待东吴的拉拢,他巧妙地回答:"孙将军可谓人物,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尽亮,吾是以不留。"这几句巧妙的对答,加上以《三国演义》为标志的三国俗文化给人们造成的神化诸葛亮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往往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孙权器量小,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这种论断显然是幼稚且无意义的。孙吴不能"尽亮"真正原因,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好位子都叫别人占了"。面对更为人才充盈的曹魏,诸葛亮则更是"立场坚定"。入蜀后,他曾为投魏的好友徐庶和石韬叹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一生一世具备一种表演紧张的诸葛亮,偶然有这么一个间隙"真情"流露,便立刻暴露了自己"宁为鸡首,无为牛后。"的真实思想。他为早年好友的"不见用"而遗憾,这种感情应该是真实的。但显然他更多地是庆幸,自己没有"伦落"到一个"多士"的势力集团,因而成为一个三等帝国的一支独秀。看到诸葛亮这一瞬息的真情流露,不仕吴的问题还需要更多解释吗?

(二)"严法"的背后

曾有人根据三国志上关于诸葛亮"严法"的记载,断定诸葛亮"以法治国",蜀汉是"法治化国家"。这显然是象牙塔中的书生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