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英国期间,郭嵩焘写过一部两万字的小书《使西纪程》,谁知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从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称其道中所见,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迨此书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于是湖北人何金寿以编修为日讲官,出疏严劾之,有诏毁板,而流布已广矣。"
自古只见各国纷至朝贡人,焉有天朝外驻使节者。
鸦片战争后接连不断的军事政治失败,使国中部分精英知识分子感觉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故,意识到了固有知识本身存在的缺陷,并要以西方致强之道对其加以拯救改造。但在对待西方知识的态度上却陷入了保守与激进的二元对立状态。保守主义者关注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却忽略了文化的时代性。激进主义者则从实用化的知识接受,发展到了来者不拒地全盘接受,西书也译,西法也搬,机器也造,学校也建,从抄制度到借课本无所不及。在晚清风雨飘摇、蜩螗沸羹的政治背景下,保守者与激进者的争执始终贯穿于政治与知识间。争执的结果是激进者在知识层面上占尽上风,但在政治权力上却无法站稳脚跟,政治权力一直是保守主义者的强势。
郭嵩焘虽得到洋务派的支持,出使西洋成行,却招来骂名滚滚,也致使身心郁郁。直至最后,郭嵩焘仍坚信:"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后来,慈禧召见曾纪泽。曾曰:"郭嵩焘总是正直之人,只是不甚知人,又性情褊急,是其短处。此次亦是拼却名声,替国家办事,将来仍求太后、皇上恩典,始终保全。"慈禧对曰:"上头也深知郭嵩焘是个好人。其出使之后,所办之事不少,但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曾纪泽遂接任郭嵩焘职位,同样接受了与郭相似的攻击与辱骂。20年后,维新变法失败,林旭的尸体运回福建侯官老家时,众乡亲骂其为洋奴,竟不许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