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周桓公攫取的郑国四邑(标注为红圈者)中,邬邑、刘邑和葛邑都在黄河南岸。
夺取前两座城池意味着把住了郑国通往成周的东大门,夺取后一座城池则解除了郑国对成周以北的黄河渡口孟津的威胁。
反观"置换"给郑国的12座城池(标注为黄圈者),全部位于黄河北岸,太行山与中条山的南麓--也就是河内之地。
本来郑国的版图经营就偏重于黄河南岸,除了公元前720年赴温割麦之外,郑国绝少向黄河北岸用兵,因此郑国在河内素无根基。
从地图上看,周桓公攫取的郑国四邑(标注为红圈者)中,邬邑、刘邑和葛邑都在黄河南岸。
夺取前两座城池意味着把住了郑国通往成周的东大门,夺取后一座城池则解除了郑国对成周以北的黄河渡口孟津的威胁。
反观"置换"给郑国的12座城池(标注为黄圈者),全部位于黄河北岸,太行山与中条山的南麓--也就是河内之地。
本来郑国的版图经营就偏重于黄河南岸,除了公元前720年赴温割麦之外,郑国绝少向黄河北岸用兵,因此郑国在河内素无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