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废除丞相制是埋下了亡国的祸根还是强化了君主集权的趋势?(4)

2022-11-10 13:39     360kuai

在当下公司高管、明星艺人由于事务繁忙,往往配有相当多的助理,有些负责行程安排、有些负责商务对接,分工明细,权责明确。数百年前的明朝皇帝当然也懂这个道理,他们的助理办公室设在宫城内,被称为内阁,具体为中极殿、建极殿、武英殿、文华殿四殿以及文渊阁、东阁两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内有主次,领袖为首辅,二把手称为次辅。内阁大学士本身品级较低,仅为五品,相比之下六部尚书作为二品大员,品阶上的地位显然高过一头。在太祖、成组两朝,两位皇帝精力丰富,内阁也仅作为秘书参与工作,明宣宗以后诸帝由于精力不及先祖,阁权才渐渐变大。

明朝官制

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所谓票拟是指所有的公文奏章先呈递内阁,由大学士审阅,并用贴条写上自己意见,附在公文上,送进内廷由皇帝最终决定。当皇帝看过公文后,会撕去贴条,用红笔写下决定,称之为"批红",最后拿出去的文件即为正式的谕旨。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相权与阁权的显著不同,唐宋时代,宰辅拟定政令交由皇帝画敕盖印,而在明代,我们会发现一切诏令出自皇帝,大学士并无署名权制约皇权,换言之皇帝下发的诏令可以是内阁票拟后提交的内容,也可以是皇帝自己下发的旨意。唯一有封驳权的只有六科给事中,却因为品级的微小,难以跟帝王的意见相左,皇权的专制也由此走到了极点。

明英宗幼冲即位,明武宗沉湎玩乐,均以内臣为重。明中期以后皇帝的怠政愈发显著,明世宗二十年隐居南苑,炼丹修道,明神宗三十年不出内廷,皇帝与内阁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无疑加重了太监在其中的戏份。内阁的票拟交由司礼监(内廷太监机构),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呈递皇帝,反之皇帝有旨也会先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后转递内阁,君主越怠政,掌印太监权力则越大,甚至有时批红的实权都落到了太监手中。太祖废丞相是建立在君主勤政的基础上,然而在帝王这一世袭的工作岗位上,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后继者的业务素质都在统一水平上。朱元璋废止丞相原意是避免相权侵蚀皇权,但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明朝内臣弄权的风气,明朝也因此成为继唐之后又一个宦官干政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