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与士族的崛起(2)

2021-09-20 16:19     360kuai

二是名不副实,缺乏公正,东汉末年有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地方举荐的秀才却不懂得四书五经;因孝行被举荐的人却把父亲赶出家门)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一向主张以"乡举里选"为基础("乡""里"为当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宗法社会,"乡里"既是一个基层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基层宗法组织。国家所需人才主要由乡里产生,也只有乡里能够提供这些人才的基本情况,只有乡里父老才能比较公正地主持这些人才的推荐工作。而乡里一旦失职,公正也就无从谈起。

到了东汉中期,选拔制度的败坏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官员操纵官员选拔虽遭禁止,但宦官操纵选举、任意安插亲族又接踵而来,这引起了以士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司徒李郃之子李固上书朝廷要求对这种现象加以禁止,但当时宦官正处于得势期,这种现象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到桓、灵二帝时愈演愈烈。

禁止宦官干预选拔失败,世家大族只能从别的方面想办法与之抗衡。世家大族本是乡里的士族领袖,从本身利益出发,首先想到的便是恢复旧制,即"乡举里选"。但这种制度废止的时间太久,马上恢复并非易事。于是,世家大族退而求其次,想联络名士,利用乡里的"清议",达到控制选举(官员)的目的。大族重视家世族名,名士强调品评标榜,二者相互结交,虽然仍是出于私心,但乡里组织毕竟发挥了作用,而且士族较之宦官的素质要高出不少。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这一制度最早成于建安年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汉廷丞相,在此之前,中国北方尚未统一,戎马倥偬,军阀混战,无暇严格按九品划分人才。当时军中选将用人,直接采用本地人互相推荐的制度。如当时曹操阵营里的"第一文官"、颍川荀氏的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同郡人才达九人之多。虽然这种制度也带有"乡议"的色彩,但毕竟未经品题,缺乏标准。因此,当北方统一之后,政局稳定,选官机构的固定,也就要求选拔制度的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