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攻打家乡,刘伯温不同意,朱元璋说了8个字,刘伯温无言

2021-08-25 17:18  360kuai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濠州,也是就现在的凤阳。实际上,根据《明史》记载: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也就是说,朱元璋的祖籍是来自沛县,后来迁到句容,再迁徙到泗州,到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这一代,为了逃避赋税和债务,才迁居到濠州钟离。朱元璋称帝后,因为濠州是其出生地,也是其父母所葬之处,因此朱元璋以濠州为故乡。在明朝,凤阳城被称为中都。

朱元璋从凤阳起兵,凤阳并非一直处于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内。朱元璋南下定远之后,攻下滁州,此时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从凤阳撤离,来滁州投奔朱元璋。而后,朱元璋开始攻打和县、渡江、先取皖南,再攻南京。这一期间,凤阳的势力几经变化,等朱元璋占领南京的时候,凤阳已经落入张士诚之手。

在此之后,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进攻浙东和荆楚等地,无暇顾及凤阳。公元1363年,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已经10年,这一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战死,朱元璋开始调整战略方向,准备攻打张士诚。三年后,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攻打淮安,让李文忠攻打常州,张士诚形势危急。驻守在凤阳的李济(张士诚麾下),听闻淮安有难,几度出城偷袭朱元璋的军队,朱元璋听闻后大怒,派李善长去招降李济,李济不投降,朱元璋又派大将韩政(后封东平侯)率兵两万,攻打凤阳。

刘伯温听闻此事,急忙前来劝阻。刘伯温不让朱元璋出兵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徐达、李文忠等人为了攻打张士诚,带走了朱元璋大部分的兵力,此时朱元璋再派兵攻打凤阳,南京城将十分空虚,若有敌军来偷袭,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张士诚的大本营在苏州(时称平江),朱元璋命徐达攻打淮安,李文忠攻打常州等地,等苏州周围的几座城池被攻下,张士诚将被围困于苏州城内,凤阳城到时候不攻自破。而且,从战略上说,凤阳城并非要地,不值得朱元璋冒险去攻打。

虽然刘伯温所言非常有道理,但朱元璋依然想尽早占领自己的家乡,还是坚持要出兵攻打。刘伯温无奈,问朱元璋:"主公到底是要国,还是要家?"朱元璋大声说了8个字:"有国无家,非丈夫也!"言下之意,家和国,朱元璋都要。刘伯温听完之后,无话可说,任由朱元璋派韩政去凤阳。

《明史纪事本末》曰:

太祖叹曰:"濠,吾家也,济如此,有国无家,非丈夫也!"乃命政帅指挥顾时以云梯炮石四面攻濠。济度不能支,始出降。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坚持下,韩政率大军猛攻濠州四面的城墙,李济不能抵挡,出城投降。朱元璋终于夺取了自己的家乡--凤阳城。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虽然其麾下有刘伯温等谋士,但有时候仍是坚持己见。在鄱阳湖之战前,张士诚率兵攻打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援。刘伯温不建议朱元璋出兵救安丰,因为小明王对朱元璋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朱元璋仍然坚持出兵安丰,若不是朱文正死守洪都,朱元璋此举恐怕酿成大错。可见,朱元璋有很多情感上的决定,并非最佳选择,但最终却神奇的获胜,这或许就是一代雄主和谋士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