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筵?为什么说明朝经筵“形式大于内容”?(6)

2021-08-25 21:52  360kuai

杨士奇在《请开经筵疏》奏疏中提到的重开经筵的理由是,"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学而能致治者",换句话说,当时选择重开经筵的初衷,是想让皇帝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来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但这一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后世皇帝所遗忘,以至于经筵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礼节性活动。

▲杨士奇历史画像

因此,经筵对皇帝的帮助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而且明朝中后期又出现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说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动不动就十几二十年不上朝;正德皇帝动不动就住进豹房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经筵制度更多是以进献讲章的形式落实,效果就更加难以保证。即便是能够正常落实经筵制度,受制于礼仪,也多是一字不差的读一读讲章而已,少了讨论交流的环节,效果自然也就打了不少折扣。

好在除了经筵制度之外,明朝还有另外两种进讲形式,分别是"日讲"和"午讲",前者属于省去各种繁琐礼仪的经筵制度,也有"小经筵"之说,后者属于皇帝有精力时组织的"加灶"活动,这两种进讲都比较注重实效,从某种意义上对皇帝的帮助更大。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