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盟友冯保倒台的原因之一:他害得万历皇帝的亲妹妹守活寡

2021-09-23 18:39  360kuai

明朝的宦官中最有权势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对官吏极为严厉,最后把丞相这个职位都废除了,一个人干着皇帝与丞相两个人的活。到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时,他就忙不过来了,出现了内阁,有了内阁首辅。内阁对朝政的各种处理意见写在一张贴在奏章上面的纸上,这叫做"票拟",皇帝用红色的朱砂笔在上面做批示,这叫做"批红"。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对宦官也是持打压的态度,明令太监不准干政。然而,在朱元璋以后,宦官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宦官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一般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宫做太监,所以太监基本也没啥子文化,在朱元璋之后,后来明朝的皇帝设立一个内书堂,专门教宦官识字和学习。不怕太监耍流氓,就怕太监有文化。后来的明朝皇帝们让司礼监秉笔太监们帮自己干起了"批红"的活。这司礼监秉笔太监并不是最有权势的太监,在司礼监里,头号人物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他负责给"批红"也就是批阅的奏章审核盖印。司礼监秉笔太监只是负责给内阁的"票拟"写上意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看着可以就盖章,认为不可以,就让司礼监秉笔太监重批。

二十四衙门

明朝二十四衙门是指在明朝宦官专门伺候皇帝以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司礼监、御马监、御用监、尚衣监、尚膳监等十二监,外设四司八局:包括宝钞司、惜薪司、浣衣局、针工局、酒醋面局等。在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掌握着皇城内宦官的人员调配,有"第一署"之称。在后来明朝的政治运转中,司礼监发展成为了与明朝内阁相互制衡的一个机构,奏章是经过司礼监传送给皇帝的,另外司礼监还负责传宣御旨,这当中的可操作余地就很大,另外,司礼监还参与明朝内阁的阁议,最重要的是内阁的"票拟"需要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经过"批红"的"票拟",这就是明朝的最高决策命令。根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在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地位可比内阁首辅,秉笔太监可比内阁次辅,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之称。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太监成为了非常具有权势的一群人,明朝出现了很多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比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