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朝圣地的十字架山
四、维萨吉纳斯:立陶宛的能源短板
规划此次波罗的海之行时,原打算到立陶宛东部的维萨吉纳斯一探究竟。这座只有一万八千人的小城邻近白罗斯和拉脱维亚,是立国内俄罗斯族比例最高的地区。据统计,维区人口超过一半都是俄裔,立陶宛人则只占到百分之十左右,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除此之外,维萨吉纳斯的另一个特色是:这个行政区的建立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经济产物。维城及周边辖区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苏联在立陶宛东部边境地带筹建伊格纳利纳核电站,维城就是为核电项目设立的工人城市。
伊格纳利纳核电站 拍摄/Petr Štefek
2004年,立陶宛加入欧盟。作为入盟条件之一,欧方要求立陶宛关闭伊格纳利纳核电站。该电站拥有两座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RBMK(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机组,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堆。显然,布鲁塞尔不会同意立陶宛带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入盟。然而,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毕竟是立国电力的主要供应者。按照欧盟要求,立陶宛于2004和2009年底分别关闭了核电站的两个机组,在解除了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为该国电力供应带来严重缺口。
如今,立国70%以上的能源都依赖进口。鉴于对俄国的防范,进口来源地主要是北欧和美国。正因如此,立陶宛的单位电价在欧盟成员国中始终居于高位。
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关闭后,维萨吉纳斯地区开启了艰难的经济转型。鉴于美剧《切尔诺贝利》的热播,当地人认为前苏联题材的核电站旅游或可发展成一门前途可期的文化产业。遗憾的是,由于疫情导致活动取消,这次我未能到维萨吉纳斯参观。
五、维尔纽斯的多重面相
8月28日,到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个星期五,十余只热气球在湛蓝的碧空下显得格外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