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虽然时代变化让平民有一定机会登上历史舞台,但纵观春秋战国五百余年,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人,几乎无不都有不凡的出身,平民很难实现阶层跃迁,社会阶层严重固化。而刘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点,打破了中国这一阶层固化。
汉初开国功臣中,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无不都是下里巴人,在先秦时期他们几乎不可能跃迁为贵族,实现阶层的升级。在用人制度上,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不论求贤诏,还是察举制,都不太看重出身,更重视的是才能。
刘邦之后,汉朝皇帝在用人上也不太重视出身,我们熟知的卫青、霍去病真正身份无比低贱,却能跃升为帝国大司马(大约等同于国防部长),与卫霍差不多一样低贱,却能登上朝堂的汉朝名人数不胜数。经过汉朝数百年的影响,曹操才会石破天惊地提出"唯才是举"。曹操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门阀制度,注重血缘与出身,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隋唐之后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等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有隋唐两代接力推行科举制,让寒门有了出头机会。
唐宋之后,中国已无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后世历代权贵者,追溯几代上去,可能都是造反的泥腿子,何谈贵族?因此,如今一些清朝王族后裔自诩"贵族",简直贻笑大方。
与中国相比,西方却一直保有僵化的贵族制度,下层民众很难实现阶层跃迁,直到近现代才慢慢被瓦解,但至今还未彻底消失。就打破阶层固化来看,刘邦无疑当得起约瑟夫·汤因比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