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现实条件和对家族命运的思考,诸葛亮开始把培养接班人的目标放到自己的部下身上。公元225年,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这使诸葛亮初步确定马谡可能是值得培养的接班人。其实诸葛亮关注马谡也是无奈之举,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虽然刘备去世时曾提醒过诸葛亮大用马谡可能会有问题,但当时诸葛亮没有儿子,而且益州的青年才俊后继匮乏,比来比去他认为马谡还是值得培养的人选。
可惜马谡的人设在三年之后的街亭之战中,彻底崩塌了。街亭之败充分暴露了马谡的缺点,这对诸葛亮的打击非常大,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很沮丧。因为当时马谡是极少数值得培养的接班人选,杀了马谡,一时间诸葛亮并没有更好的人选接替他,虽然那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已经出生,可一则当时只有1岁,年纪太小不确定能否培养好,二则培养亲儿子也可能给家族或蜀国带来灾难。
不过令诸葛亮稍微欣慰的是,马谡被斩后的第二年,就出现了另一个令他比较满意的人选,就是魏国降将姜维。从历史的发展看,诸葛亮最后确定的接班人确实是姜维,在二人共事的六年间,诸葛亮用心培养和锻炼姜维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使姜维很快得到重用,逐渐成为蜀军将士中重要的一员。《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这应该是诸葛亮给刘禅的遗命,也正式确定他将衣钵传给了姜维。
其实诸葛亮的选择,我们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迫于无奈的解决办法。他在这方面,照比司马懿真是差得太多了,积贫积弱的蜀国,只凭一个姜维怎么能守得住呢?反观司马懿那边后继人才不但比蜀国多,而且还比蜀国强,所以,蜀国被魏国消灭确实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也!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