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也是他去世的这一年,他最后一次给大哥诸葛瑾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这样给儿子诸葛瞻定性,不知是出于怎样的判断,他在信中点明了自己对于诸葛瞻的看法是"难成大器",或者是他已察知诸葛瞻天赋有限,才没有培养其军事政治才能。因此,诸葛亮只侧重培养了其品德修养,甚至还为其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诸葛亮可能认为既然这个孩子难成大器,那最好不要去碰政治和军事,只安心享受我的遗荫就好了。
其实,诸葛亮的这种判断是非常主观的。
猜想三:维护融洽的君臣关系很重要
诸葛亮结婚后,好多年都没有生儿子,所以曾经从大哥诸葛瑾处过继了一个儿子,即诸葛乔。《三国志》记载诸葛乔死于建兴元年(223年),时年二十五岁。由此可见,诸葛亮一开始是想培养诸葛乔继承自己衣钵的,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也正处于蜜月期,二人关系如鱼得水一般,所以诸葛亮确实用心培养和锻炼了诸葛乔。诸葛亮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诸葛乔本应该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这些话充分说明,诸葛亮确实在有意培养诸葛乔的军事和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