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选择是从巴州出兵切断魏军运输粮草的通道,如果无法断绝粮道那就尽快保证我军粮草的稳定运输以让我军做好与魏军打持久战的准备。实在无法保证粮草运输的情况下,我军只能撤退。其实当时司马懿的部队甚至比诸葛亮更缺粮。因为陇右的粮草被诸葛亮抢了,关中的粮草运输过来同样"运粮不继",又没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导致魏国此时运粮效率还比不上蜀汉,兵力更多的魏军比北伐军还缺粮。
既然魏汉双方都缺粮,粮草成了双方战争胜负的关键。可诸葛亮和司马懿双方是怎么做的呢?司马懿有个好队友,郭淮。在陇右地区已经没有粮草(都被诸葛亮抢了)关中支援的粮草一时半会到不了而粮草问题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力挽狂澜,从羌、胡人手上强行征用粮草。诸葛亮遇到的却是猪队友李严,上策中策下策都不选,偏偏要假传圣旨,迫使诸葛亮仓促退兵,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其实即使李严真的不敢实行上策,理由在于江州兵如果贸然出动,恐怕反复无常的东吴会偷袭。又供应不了粮草,也可以和诸葛亮说明实情,诸葛亮也没有理由因为天气原因怪罪托孤大臣李严。李严偏偏假传圣旨,这完全是自己作死。更大的可能是诸葛亮取得"卤城大捷",功高震主,所谓假传圣旨,是真传还是假传,有待商榷。
李严何等聪明,岂会不知道自己据实相报,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处置他的理由?岂会无视诸葛亮的三条计策?岂会不知道假传圣旨的后果?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