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3)

2022-12-08 12:40     360kuai

02."分地制"下,太平天国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

军队来源、将领群体构成之差异,自然是后期太平军将领集体"请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投降群体中,三江两湖人员占绝大多数量,可两广出来出来之"老兄弟"也有人在,如韦俊、古隆贤等。对此,则不能只用"将领群体"来源之差异解释此种现象了,毕竟"老兄弟"也有部分"变节"了。对此,太平天国实行"分地制"则是一个不能忽视之因素。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脑洞大开,认为授予各路诸侯 "封地",便可以增强将领之责任感,激励其上阵杀敌;同时"分地制"还可以让诸王之间相互牵制,从而便于天王大权独揽。但是,"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非常严重,使得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将士一家老小均住在"封地"内,将士就算"投降",中央也是奈何不了。为此,李秀成在《自述书》中直言:"封王太重,为大误之一",这里的封,可是"实封"。

03.太平天国军纪废弛,处置不严,助长了"请降"之风气

不得不说,洪秀全后期玩"分地制"实在是昏招、糊涂,将士一家老小都在"封地"内,岂会有杀敌之决心,又怎会为天国之万世基业抛头颅,洒热血呢?就此而言,洪秀全确实够糊涂,够昏庸,那怪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国破,实乃洪姓之过错",看来也是没冤枉他。不过,若是太平天国能严肃军纪,像东王杨秀清那样治军严格,毫不留情面,"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也可以减轻。很遗憾,太平天国后期军纪废弛,对"叛降"、"请降"此种活动默许,乃至纵容,这无疑助长了"请降"之恶劣风气。1859年,李昭寿献上滁州"请降"胜保,李秀成非但不追究责任,还护送李昭寿一家出天京;1861年,陈坤书严厉打击叛降分子钱桂仁,李秀成不分青红皂白,居然怪罪陈坤书;1863年10月,苏州八大将叛降之意很明显,李秀成居然说:"尔我不相害",不阻止此类行为,最终慕王谭绍光人头落地,苏州城陷落。可以说,太平天国后期"投降" 成本太低,将士毫无畏忌,"请降"之风不蔓延都难。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