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王的宦官童贯(2)

2021-09-19 07:59  360kuai

宋徽宗赵佶继位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宋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童贯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而是尽心尽职地区办好了这趟差事,甚获宋徽宗的欢心。童贯为人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都是那些后宫嫔妃、宦官、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这样皇帝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他的好话。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阳刚外形的人,却性情乖巧,心细如发,对皇帝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预知皇帝的意趣意图,于是说话做事很少荒腔野板,从而大得皇帝欢心。

宋徽宗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羌族吐蕃的叛乱。宋军开到前线湟川后,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认为是败战之兆,于是火速传一道手谕给童贯,阻止他出兵。童贯却胆大包天,他看罢手谕后马上若无其事的折起来放好。宋军主将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结果,宋军一举收复四州。将士们兴高采烈之际,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大家一看之下,无不大吃一惊,要知道矫诏可是灭族的大罪。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打胜了,大家都有份啊。"从此,童贯牢牢树立起了在西北军队中的威望。

之后,童贯征伐沙场,常年出没西北,主持与西夏的战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童贯也见好就收,上报了徽宗,徽宗遂罢六路大军,"加贯太傅,封经国公"。后又在童贯主持下,大宋对吐蕃开战。一年后,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这次战役宋军"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宋徽宗对童贯赏识日深。公元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执掌全国军权。从此,童贯位列三公。

宣和七年(1125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此时,徽宗禅位,钦宗登基。靖康元年(1126年),童贯被一连三贬。1126年7月,童贯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命监察御史张澄去将之就地正法。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午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刀砍下头颅。九月初七日,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观者如潮,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