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适应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蒙古帝国,才会要求子孙后代不偏重某一文化,坚持草原游牧传统,保持征服者姿态。中国皇帝仅是蒙古大汗的一个身份,接受汉化仅是为了方便统治中国。
然而作为蒙古大汗的元朝皇帝,他必须不断发动战争,用新获得的土地和财富进行再分封。一旦扩张停滞,必然导致内部矛盾紧张,所以忽必烈征服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南宋后仍不满足,还要继续征服日本、安南、缅甸、占城,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爪哇。
清朝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同时受中原"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影响,清朝皇帝在对外战争中考虑得最多的是征服的成本与收益,而不是如何分封八旗子弟,比如清准战争结束后,乾隆委婉地拒绝了哈萨克并入中华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