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的传奇人生从目不识丁,到一代明君(3)

2022-11-06 12:20  360kuai

李嗣源一上台,首先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削减了后宫、内官、教坊、鹰坊、御厨人数,裁减了一些有名无实的机构。另一件是夏秋征税时,免去了每斗一升的"省耗粮,"只纳正数,并诛杀了一个滥派乱收的租庸使孔谦。这两项措施,大大地争取了民心,缓和了矛盾。接着,李嗣源又颁布了一些开明政策。比如,不准刁难买卖人,不准于军粮内加"省耗",不准借口修葺城池、庙宇勒索民财或营造私人宅第,不准各级官吏行贿受赂。如果有人违反这些规定,一旦被人检举揭发,经查证落实,要给予处分。

他还下令开"铁禁",允许老百姓自造农具从事生产,不准随便杀耕牛。这一系列政策,在当时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李嗣源当政时期,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他准许宰相冯道的提议,校定并版刻了《九经》,据说这是我国刻版印刷的开始。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是很了不起的。李嗣源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好。大臣中有一个叫康澄的人曾给他呈递过这样的疏奏。他写道:安危得失,治乱兴亡,不在天时,不在地利,不在灾异吉祥,而在于有"深可畏者六"即:有才能的人藏匿不闻;人民流漓失所;上下勾心斗角;不讲礼义廉耻;是非曲直不分;直言不被重视。这六种情形"深可畏",要治理一个国家,这些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李嗣源到这份疏奏,认为康澄说的切中时弊,特奖励了他,对他这种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言的精神表示赞赏。

有些官吏渔肉百姓,胡作非为,李嗣源对那些民愤很大的也做过惩罚。比如出名的伶官敬新磨,因为受贿被人告发,李嗣源责令其退出这些不义之财,然后鞭答示众。郑州防御使张进和副使咸继威劫掠城中居民,李源知道后,马上罢了他们的官。他这样做,当然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作为一个皇帝,能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也是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