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物语㊺丨绍兴会馆:《狂人日记》的诞生地(4)

2021-03-15 15:17     新京报

拓片搜集到手,鲁迅便在会馆默默地抄录、校勘石碑,整理和编制金石目录。这是一项极为细致、费时费力的工作。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经常出现“录碑”“夜校碑”的记载。先生是寂寞的,可一旦沉入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便感到有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需要发掘和整理,有许多迫切的工作等待他去做。

这一时期鲁迅先生亲手抄录的各朝代古碑约有1721页,保存至今的《金石萃编校文》中共校碑90余种,每种均有鲁迅的校文或按语。他校出并补正了《金石萃编》的200多处缺漏和错误。鲁迅一生校勘辑录古籍35种,在绍兴县馆时期即有19种。

辑录校勘古籍、抄写考证古碑、研究佛经和石刻画像的生活寄托了鲁迅失望苦闷的精神世界,又为他以后的文学战斗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以后,先生在北大以及其他几所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的课程,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重要学术著作,正是先生在会馆中潜心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

关于毁坏“铁屋子”的谈话,使鲁迅终于走出“沉默”

1917年4月,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周作人从绍兴来到北京大学教书。周作人的到来,使鲁迅十分高兴,从此兄弟二人不仅生活上能互相照料,而且可以携手共同进行学术研究了。

那时,周作人在北大讲授欧洲文学史,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自己编写讲义。周作人又是初到大学讲课,比较吃力,总是周作人写好讲稿,由鲁迅修改定稿后再去讲授。周作人日后的成就,与鲁迅多年的帮助、提携是分不开的。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块奠基石,是对封建社会充满正气的战斗的宣言书。这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继续创作了著名小说《孔乙己》《药》《明天》,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多篇随感录,还有白话诗等。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闯将。

京华物语㊺丨绍兴会馆:《狂人日记》的诞生地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任万霞/摄。

在补树书屋的斗室中,周作人也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文章和作品,其中《人的文学》《思想革命》两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清代和民国初年,绍兴地区文风极盛,因此,在绍兴县馆建馆的一百多年间,曾有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其中包括金石篆刻家赵之谦,《越缦堂日记》的作者李慈铭,也包括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还有许多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到此看望过周氏兄弟。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漂亮的绍兴县馆已面目全非。藤花馆的房屋已全部改建,补树书屋前那株“高不可攀”的槐树,在1949年因遭雷击,也已不复存在了。书屋中鲁迅与周作人居住过的房间虽也曾改建,但大体位置和模样与原来区别不太大。现在会馆已是个居民大杂院,门牌为7号。

作者丨刘丽华郑智

摘编丨安也

导语部分校对丨危卓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