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从生下来时,就是个奇迹。他是个早产婴儿,母亲怀孕刚满7个月因为意外,导致宋濂早产。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婴儿存活的概率非常低。宋濂的祖父给孩子取名为送寿,希望一个"寿"字能让孙子长命。随着宋濂的慢慢成长,大家发现宋濂有两大特点:第一,体弱多病,经常生病;第二,对诗词文字非常敏感,是一位神童。宋濂六岁时入学,每天可以学习两千字的文章,等到宋濂长大,他学识渊博,《宋濂年谱》中说他"于学无所不通",即,没有他不精通的学问。因此宋濂名声很响,元朝皇帝派大臣亲自请宋濂入翰林院,宋濂借口要奉养父母,不愿为元朝效力,后来干脆做了道士,躲避乱世政治。
宋濂和刘伯温、叶琛、章溢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公元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华后,立即派人带着重金去请这四个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朱元璋在南京专门设立"礼贤馆",宋濂从此来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看重宋濂的学识,让宋濂做朱标的老师。明朝建立后,宋濂是翰林文人们的首领,编撰史书,制定法典等工作,都以宋濂为首。
在当时,宋濂是天下文臣领袖,很多读书人在宋濂面前都自称学生。宋濂最出名的两个学生,分别是朱标和方孝孺。朱元璋出身草莽,朱标自从拜在宋濂门下,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宋濂悉心教导,朱标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朱标能成为史上最优秀的太子之一,宋濂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