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设置一个“好友分组”,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层面具(3)

2021-02-17 00:42  新京报

这种出于被动的分组,是孱弱而理想的自我保护。然而,当分组出于主动性的时候,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主动性分组:我想让这些人看到……什么样的我?

主动分组的极端案例是"仅对一人可见"。它在大学里比较容易出现,基本都有特定目的,比如添加某门课程的教授微信,然后发一些教授喜闻乐见的内容,仅对他一人可见;或者在迫不得已转发某些内容的时候。这种工具化的微信使用方法无可厚非,它们属于临时性分组,应时而生,但有些好友分组并非临时的,而是长期存在。

这类好友分组基本是按照价值观来判断的,依照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交集以及价值观取向在朋友圈内再次搭建更微观的朋友圈。相应地,不同的内容会选择设置不同的分组权限。这时,朋友圈的性质则完全是展示性的;但它展示的东西却很奇怪,这种行为类似在生活的间隙安排一场小戏剧演出,自己选择内容和剧本,同时把门票送给那些被选定的人。这种分组就像,一个演员提前给自己找了一堆喝彩的人。

你每设置一个“好友分组”,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层面具

《自我分析》,[美]霍妮著,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在这种情况下被展示的那个"自我"就显得非常混乱。这个存在于朋友圈内的"自我"不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台下的观众,用户既要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又要维护"自我"在特定人群心中的形象。如果你突然发布了一条与自己往常风格截然相反的朋友圈,就会令人疑惑--你居然还会有这种爱好;你的风格怎么变了。问题是,很多时候这种风格并非个人真实的风格,而是"你的朋友圈风格",一个从来不在朋友圈晒美食图片的人,自然会被认定"无口腹之欲",假如某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发送了几张甜点或烤肉的照片,不仅其他人会奇怪这个人怎么开始发送这么无聊的图片,就连发送者本人都会陷入犹豫:我应该把这些图片发出去吗。一种维护"虚拟形象"的欲望掩盖了自我表达的真实欲望,因此,朋友圈的权限不仅施加在好友的身上,同时也施加在使用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