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设置一个“好友分组”,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层面具

2021-02-17 00:42     新京报

原标题:你每设置一个"好友分组",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层面具

打开微信,在列表中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微店代购、早已不再联系的同学、为工作所需而添加的陌生人、名存实亡的群聊……我们通过"分组"屏蔽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是在设置一个私人化的生活空间,还是在设置一个仅供演出的虚拟自我?

撰文|宫子

随着微信功能的日益丰富,它已然从单纯的社交APP变成日常生活的重要营地。微信曾经被寄予"网络公共讨论"的厚望,但现在看来,微信的公共讨论性远不如微博,相比于开放性的、可以从一个用户搜索到另一个用户的微博,微信还是更加私人化。

它是组成当下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社交、支付、运动以及五花八门的小程序;但这个空间并不开放,它像是一个"巨人的花园",在塑造生活的同时也对外部事物进行排斥。

而朋友圈--这个微信最原始的功能--就相当一道篱笆,它阻隔并筛选允许进入内部生活的游客,那么,这究竟是公共生活的萎缩,还是维护个人独立空间的必需呢?

被动分组:我不想让这些人看到真实的我

相信大多数人的微信都有这么一个分组,里面包括了父亲,母亲,远近的大小亲戚,或者公司领导与导师。这个好友分组基本是出于被动性的,它们更常出现在"不给谁看"的情况里。

这是一道理想化的过滤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层过滤网,来很好地把个人生活与受到管辖的生活隔开,保护个人倾吐的自由性。因为一来,父母虽然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也正是因此,他们会在生活中施加管辖,会介入你的生活。你发一条朋友圈动态,如果被他们看到,就很可能来追问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有什么想不开的和家里说说""你是不是失恋了""这图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啊""不要发这种东西,我们的社会还是光明的"等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