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曹操想起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于是派使者带了重礼到南匈奴,要求赎回蔡文姬。左贤王不敢违逆曹操的意思,只好放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其中第十二拍写道,"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这里圣君应该就是说得曹操。蔡文姬回来之后,也报答了曹操,《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
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之后,蔡文姬果然凭记忆就写出了四百多篇文章,没有一处错漏。曹操虽然好色,但却不是一个滥情的人,蔡文姬虽然美貌且富有才华,但因为与蔡邕的"忘年交"关系,曹操实际上是只把蔡文姬当作侄女来看待的。所以,当蔡文姬回来之后,曹操做主安排了一门亲事,让她嫁给了一个名叫董祀的屯田都尉。这个董祀就是大家常说的"种田老汉"了。董祀当时的官职为屯田都尉,《三国志·魏志·梁习传》记载,"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能管理六百人,可见这起码不是一个小官,和一般"种田的"有天壤之别。此外,蔡文姬与董祀结婚时是在公元208年,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蔡文姬已经35岁了,年近中年,容颜已逝,又是第三次婚嫁,除去一身的才华外毫无优势可言。
而根据记载,此时的董祀才刚刚23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何来"老汉"一说呢?所以说,曹操是给蔡文姬找了一个年轻且有前途的年轻军官为夫,是极为妥善的安置。此时委屈的应该是那位年轻的屯田都尉董祀,而绝不是蔡文姬。如果不是曹操亲自做主,恐怕董祀打心眼里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吧。而且,蔡文姬对这门婚事是十分满意的。两人结婚后不久,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顾不上穿鞋子,衣服也没有整理就跑去找曹操求情,曹操感动之余也就放过了董祀。由此可见,蔡文姬对董祀那是真的好,否则也不会如此着急地去找曹操求情了。不过从此之后,夫妻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你侬我侬,恩爱有加,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综上所述,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主要原因在于他与其父蔡邕的深厚友谊,并无非分只想。而且,曹操亲自给蔡文姬安排的亲事,也是对蔡文姬的妥善安置,蔡文姬本人对此也是相当的满意,所谓嫁给"种田老汉"一说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