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功高者不赏,莫须有罪名的预演--名将狄青之死
自"重文抑武"国策确立一来,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其严重之后果终于显现出来。
宋仁宗年间,出身贫寒,谋勇兼善的面涅将军狄青横空出世,他一生大小二十五战,无一败绩,其中"大破西夏"一役,更是迫使夏主称臣投降,可谓居功至伟,开国以来不做第二人想,其他诸如"夜袭昆仑关""智平侬智高"等,仗仗经典,足为楷模。仁宗皇帝诩为国之干城,倚任有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将入相的狄青终于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忌讳,名臣韩琦、欧阳修等人在仁宗面前多番诋毁,不惜制造谣言,散布谶语,势必欲除之而后快。眼见仁宗不为所动,乃以先祖"陈桥兵变"之事警戒之,嗣后,又将京师大水,仁宗卧病之事,大做文章,名言暗语,口诛笔伐,恨不能置狄青于死地。公元1053年,在范缜、欧阳修、韩琦、吕景初、文彦博等后世名臣的不懈努力下,仁宗皇帝终于将战功赫赫,谨小慎微的狄青赶出京城,贬至陈州。事虽至此却远未结束,谪居陈州的狄青依然受到朝廷每半月一次探望(监视)的关怀。备受猜忌,忧谗畏讥的狄青不禁上诉抗辩,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朝廷疑尔"。诛心之言,何甚于此。公元1057年,终日惊疑,忧惧莫名的狄青终于郁郁而终。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两宋之难容良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