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隋炀帝之前都称帝,隋炀帝之后没人称帝呢?(3)

2021-10-12 19:19     360kuai

在庙号刚刚出来的两汉时期,国家对于庙号的使用比较严谨,必须有大功劳的皇帝才允许使用庙号,整个两汉时期,只有七位皇帝才有庙号,他们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汉世祖刘秀、汉显宗刘庄和汉肃宗刘炟。不过,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由于他们很多是原来汉文化圈之外的民族,所以他们对于庙号这个问题就不太严谨了,庙号开始逐渐泛滥,由此导致从此之后所有的皇帝无论是有功,还是无功,他们都有庙号。

所以,在隋炀帝之前,如果我们以庙号来简称某位皇帝,那么很多皇帝都没有称呼,就没法对他们进行称呼,因此我们约定成俗的是以谥号来称呼他们。

隋炀帝之后呢,随着庙号的普及,每一个皇帝都用着谥号和庙号,但是谥号为什么被抛弃而改用庙号了呢?这是因为,在唐朝之前,对于谥号的使用都比较简略,往往一两个字就行了,比如汉文帝是"孝文皇帝"、汉景帝是"孝景皇帝"、隋炀帝是"明皇帝"(隋)、"炀皇帝"(唐)。

而到了唐朝之后,"画风逐渐变得扭曲",皇帝的谥号是越来越长,唐代皇帝谥号最五字或七字,宋代皇帝是十六字,明朝皇帝是十七字,清代皇帝则最多,多达二十四字。比如,唐玄宗,他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仁宗,他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明朱元璋原谥"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永乐元年,加"神圣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光绪帝的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由于从唐朝开始,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好用,所以默认成俗的从唐朝开始,之后的皇帝的简称就成了庙号了。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古代妃嫔被“打入冷宫”后,太监为何争着要去当差,原因很心酸

古代妃嫔被“打入冷宫”后,太监为何争着要去当差,原因很心酸3 对于古代的妃嫔们来说打入冷宫意味着失宠,以后只能一个人在冷宫里孤独终老。但是对于在宫内做事的太监来说在冷宫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