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结构将显著改善,到 " 十四五 " 末,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将上升至 27%,我国未来将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劳动力,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性力量。
" 十四五 " 规划《建议》为未来生育政策定调——包容性。公众对于包容性的认知首先来自发展经济学领域,包容性发展区别于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强调共享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平等和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维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可以解读为均衡性、全面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人口发展的 " 均衡性 " 不仅要求人口自身要素的相互协调,也要求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这是我国多年人口计划生育施政经验的总结。人口政策应是 " 全面性 " 的政策,应在经济、社会、文化、产业、资源、环境等国家运转的综合战略中充分考虑与人口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人口与外部要素的协同发展。人口变化的 " 长期性 " 需要人口政策具有前瞻性的视野,提前预警人口安全问题,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方向。人口政策的调整需得到充分论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才具有 " 可持续性 " 的能动力。
如何增强包容性?
具体来说,我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人口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规避人口风险。
首先,清理不利于维护生育权利的政策条款。当前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生育意愿的低迷,人们理性生育意愿下的子女数已经低于政策允许的子女数,即便完全放开生育限制,生育率也未必回升。应系统性建立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清除在过去控制生育环境中形成的固有思维,修正不合时宜的政策条款,增强公共政策、文化舆论、社会环境对生育更广泛的包容性。
▲一名助产士在为刚出生的婴儿穿衣服 邓华 / 摄
其次,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支持家庭发展,拓宽人口政策的覆盖范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福利不仅关系到生育决策,也关系人民的幸福生活。家庭具有生育、抚育、教育、养老等功能,人口再生产是家庭决策的重要方面,家庭运转的状况决定了人们的生育选择。我国正在建立起更全面的家庭支持体系,从婚恋、生育、就业、照料、教育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支持家庭生育和儿童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各级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有限,需要的是匹配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性的政策体系。
第三,继续做好优生优育,增强人口素质。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医疗机构和基础卫生服务机构在孕前优生教育、孕期保健、出生缺陷筛查、婴幼儿计划免疫和喂养指导等方面开展了细致的工作,显著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除此之外,增强人口素质工作正在向健康和教育领域延伸,促进人力资本优化。
第四,创新人口长期战略,规避人口远期风险。人口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可预判性的特点,低生育率水平下必须对人口发展的远期风险进行提前预警,才能尽可能减少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除了坚持人口长期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统计和人口监测的跨越式发展,为长期人口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