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朝宰相畏惧的宦官——“董阎罗”究竟是什么人

2021-01-29 14:30  360kuai

如果客官不想麻烦去评论,那就动动手指点点关注呗,如果客官连关注也不愿意的话,那小编可就生气啦。

很高兴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与你相识,能与你一起分享趣事,是我的一大幸事!

阉宦之祸,自古有之,可是能让当朝宰相心生畏惧的宦官也没有几个。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位让宰相畏惧甚至计杀当朝左丞相的"董阎罗"--董宋臣。

董宋臣(?一1264),南宋理宗朝大宦官。宋理宗赵昀在位的三十几年,正当蒙古灭了金国大举南下侵宋的时期,从宋高宗赵构向金称"臣"纳贡求和到这时,皇帝高、孝、光、宁、理,传了五代,将近百年没有大动刀兵。小朝廷满足于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抓战备,只令东南的百姓白白养活着庞大的官僚队伍和骄惰的将士们。理宗"多嗜欲,怠于政事",又不信任忠贞正直的大臣,朝中大权先后旁落在韩侥胃、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诸人手中,自己则溺于声色游乐。宦官董宋臣就是为满足皇帝嗜欲不辞奔走的奴才。

董宋臣由睿思殿祗侯升任横行官,又兼任佑圣观干办。宝祐三年正月十五日的晚上,他竟把社会上的倡优妓女带到宫中供皇帝娱乐。起居郎牟子才上疏切谏,皇帝虽表示接受,却仍然宠用董宋臣。董宋臣也极力迎合皇帝的意趣,为他修建了梅堂、芙蓉阁、香兰亭等,并打着宫中的旗号豪夺民田,招权纳贿,无所不为,人们都呼之为"董阎罗"。

监察御史洪天锡上言说:"朝廷有三大害,就是宦官、外戚、小人。"指当时的董宋臣、谢堂和厉文翁,要求皇帝黜退他们。皇帝为了保护这几个人,竟亲自写信给洪天锡,说要亲自教训他们,叫他改变奏疏的内容。洪天锡不听,上言说:"历来的奸人,虽恃宠作恶,却都怕主上知道。但主上知道了却只是训斥一顿,他们就会更加恃宠张狂了。"理宗还是置之不管。

过了两个月,浙江、福建闹大水灾,洪天锡又上言道:"朝野上下穷得空空如也,到处愁苦不满,只有身分高的外戚和大宦官享受着富贵,陛下能只和那么几十个人共有天下吗?"皇帝还是听听而已。

吴民仲大伦等纷纷上告董宋臣侵夺了他们的田地,洪天锡把这些诉状转到司法部门处理,马上就有"御前提举"送来文书,说田地属"御庄",不应该报台司处理。洪天锡进一步列举董宋臣的罪过劾奏,一连上疏六七次,皇帝扣下不作处理。洪天锡提出辞去言官职务,这一次皇帝倒很干脆,立即准奏,把他调任大理寺少卿。宗正寺丞赵宗蟠写信给左丞相谢方叔,批评他不能保护洪天锡,谢方叔只能表示惭愧。于是奸人们又造谣说,洪天锡劾奏他们,是谢方叔的主谋,洪天锡离开言官职务,也是谢方叔排挤的结果。谢方叔上书向皇帝解释,皇帝不相信,以御史朱应元弹劾为借口,左丞相谢方叔、参政徐清叟都被罢了官。

董宋臣还不解恨,又收买人上书诋毁洪天锡和谢方叔,并"强烈要求"杀了他们。皇帝竟信了,又把谢方叔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董宋臣竟能战胜丞相和御史,足见其能量之大。

过了五年,国子监主簿徐宗仁伏阙上书,其中提到应该惩罚的人,董宋臣是"首恶",说东南这个角落,有一半是坏在这几个奸人的手中,而朝廷竟没有触动他们一根毫毛。皇帝仍然保持沉默。

元兵打到临江,边报一天紧似一天,董宋臣要皇帝迁都到四明去躲避,由于宰臣和皇后的谏阻,才留了下来,以稳定人心。当时任海宁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言要求杀掉董宋臣,皇帝还是以沉默作答。

丁大全被贬官出京,董宋臣仍然稳坐宫中,余下的言官,有的是他的同伙,有的胆小不敢再奏劾他了。这时站出了勇敢的校书郎马廷鸾。景定元年,三月初一日日蚀,马廷鸾和秘书省的人在一起值班,研究草疏劾奏董宋臣。这时任左丞相的是头名状元吴潜,他知道这件事后,联想到他的前任谢方叔的不幸下场,很怕自己像谢一样受到董宋臣的怀疑和迫害,竟写信给马廷鸾说:"大家纷纷上书言事,上面都怀疑是我唆使的;现在听说你们又准备劾奏,千万不要再加重我的罪过了!"马廷弯复信说:"我们是秉公论事,即使涉及任何私人嫌疑,也不敢逃避。"过了几天,董宋臣终于被贬往安吉州。

景定四年,宋理宗又把董宋臣召回朝中任入内内侍省押班,朝臣们没有不反对的,但没有争过皇帝。理宗还让他兼管御前马院和御前酒库。大臣们都惴惴不安地怕他报复;令懦弱的大官们庆幸的是,这个"董阎罗"不久就见了阎罗。这就是这个董阎罗的故事,大家之前对董宋臣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