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元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诞生了一批戏剧巨擎,为今留下无数戏曲瑰宝,然而岳飞戏的发展在元代却稍显滞涩。戏曲艺术高度繁荣的元代,留下的岳飞戏仅三种,即孔文卿《东窗事犯》、全仁杰《秦太师东窗事犯》、无名氏《宋大将岳飞精忠》。
现今看来,元朝官方对岳飞的评价是极高的。元代官修史书《宋史·岳飞传》将岳飞列入群臣军事将领类,位列第二,仅次于韩世忠。
元朝人为地把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官方可以首肯岳飞高义,却未必容许梨园子弟们搬演岳飞戏来"煽动"人民,特别是汉人、南人的反抗情绪。岳飞题材因此步入了灰色地带。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这些戏曲名家都无任何与岳飞相关的作品流传。
明代的岳飞戏进入了飞速发展,全面兴盛的时期。明初,统治者对戏曲这个最富于通俗的艺术更是倍加防范。《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文人与剧作家自然小心翼翼。因此,在明朝的前期,以岳飞事迹为题材的剧作寥寥无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属平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