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医生,用它就能搞定!”益生菌是如何走上神坛的?代工低至1毛,暴利背后乱象重重(3)

2023-11-20 10:24     今日头条

何况,益生菌在达到肠道前就会暴露在胃酸和胆汁内,这些酸性较强的环境会导致大部分菌群在到达小肠或结肠前就已死亡。

为了"瞒天过海",商家又打起了"文字游戏"。产品包装上多标注的是出厂时含有多少活菌,而不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数量。

▲"灭活益生菌"本身就是个错误概念

所以,这些动辄8000亿(CFU)、1万亿(CFU)的总活菌数量,更像是种"障眼法"。至于到消费者手里的活性菌会不会全军覆没,具体能够起到多少功效,就另当别论了。

03

益生菌非"神药",国内市场缺乏沉淀

无论是菌株的以次充好,还是生产环境活菌数量的"水分",种种迹象标明,益生菌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

目前公认权威的益生菌定义,是2001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即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也就是说,能够达成功效的前提,就是益生菌产品被摄入后,能够"活"到肠道产生功效。

但结果恐怕要让人失望了。2017年,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一项权威检测结果显示,号称"全球销量第一"的某益生菌品牌,模拟试验后活菌存活率只有0.67%;某生元儿童益生菌粉活菌几乎"全军覆没",标称的39亿活菌,模拟胃消化后仅剩3600活菌。

2019年3月,有媒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11款主流益生菌产品,显示汉臣氏益生菌粉、童年时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级益生菌粉产品中的活菌数分别只有宣称值的6%、26%、44%。

尽管如此,但益生菌商家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宣传上越来越夸张。2021年9月,"养乐多"因为宣传"益生菌防治新冠",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监局罚款45万元;2022年6月,浙江省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对某文化公司在直播中宣称有"保健和疾病治疗"功能的广告违法行为,作出罚没50.25万元的行政处罚。

热钱涌动下,益生菌从需要强大科研能力做支撑的高门槛行业变成了人人可分一杯羹的低门槛品类。事实上,每个人的肠道原生菌群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特性、作用效果都可能不一样,都需要分别验证其临床效果,且菌株研发、菌株筛选、菌株保藏、知识产权包换等环节,每一环都容不得纰漏。

但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国内益生菌市场,显然缺少这方面的沉淀。据新京报报道,益生菌食品申报保健食品备案过程较慢,为了尽快上市,不少企业会选择"固体饮料"作为生产益生菌粉的申报类型。

有相关研究人员表示:"我还没遇到一家企业愿意给与足够长的时间和一定资金进行研发,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一种菌株还没有得到足够证实,就被企业拿去应用了,更多比的是包装、噱头。"

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同样有报道指出,学界对益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有效性,却忽视了摄入活菌的安全风险,也有研究证实,摄入益生菌可能会增加菌血症、过敏、湿疹等疾病的患病概率。

当益生菌融入日常生活,本该带来的是生活品质的提高。但讽刺的是,五花八门的商品面前,普通消费者想要选出一款合格的益生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