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烧秸秆,仅看守干部餐费就花10多万,白天晚上都盯着,最后还是烧了……(2)

2024-03-29 13:51     半月谈新媒体

白天晚上都盯着,"最后还是烧了"

2018年起,黑龙江开始实行"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黑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虽然近两年没提"三全",但执行时"没有降低标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部分农田秸秆数量明显增加。以玉米为例,各地推进大垄双行、三行密植玉米后,秸秆株数变多,加上为防倒伏普遍喷施矮壮素,秸秆量进一步增加。客观因素制约下,一些地区难以完全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有些秸秆最终仍一烧了之。

农民进行秸秆打捆作业

黑龙江一些农民表示,秋收后地块被严看死守,实在处理不了的,只能在春耕前"找机会"烧了。"但春天烧不如秋天烧,春天秸秆湿度大,不易点燃,发烟量也大,且春季风大,火势容易失控。"有农民说。

有的乡镇干部告诉记者,秋收后到落雪前和谷雨前后是农民烧秸秆的多发期,从乡镇长到村里的"屯长",经常要在地头执勤。"白天晚上都得盯着,出一个火点我们就可能被问责。"

东北北部一个农业大县的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算了笔账,秋收后到落雪前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全县仅供应看守干部的餐食费用就需支出十多万元。这名干部说:"值守到最后还是烧了,这钱花得多冤枉。"

多找"出口"与政策调整

不论是还田还是离田,农机马力与土地连片规模要成比例。农业专家表示,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不利于秸秆大规模无害处理,首先要继续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秸秆处理所需机械力量使用,提高农机补贴、秸秆处理补贴力度,避免因秸秆还田离田加重小农户生产负担。

目前,离田秸秆相当一部分用于焚烧发电。基层干部认为,利用方式还应再丰富些,加大秸秆饲料、成型燃料、食用菌基料、清洁制浆造纸等高附加值产业扶植力度,为秸秆探寻更多"出口"。黑龙江省北润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凤龙认为,作物秸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资源,可帮助实现减排固碳,应对研发秸秆利用技术的企业进行奖励,落实好现有相关补贴政策。

一些农民希望,秸秆禁烧政策在执行上能更有弹性。为抢抓农时,在还田或离田有难度的年份、地区,或针对发病稻田里难以处理的秸秆,允许适度、有序焚烧,改禁烧为限烧。

农业专家建议,可借鉴国外秸秆计划焚烧管理经验,形成秸秆焚烧的规章流程,落实主体责任:相关主体向大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焚烧数量、种类和时间等信息;管理部门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人口密度、焚烧地点与人居地距离等因素确定焚烧指数公式,算出可焚烧秸秆总量;加强焚烧过程中的管控,采用添加助燃剂等方式减少烟雾产生;加大对无序、非法焚烧的处罚力度。

一些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表示,调整政策需在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干部建议,从秸秆处理是否有利生产、环境保护、易于操作和运行等方面评估,可在一定范围内选取几个典型农业县作为计划性焚烧试点区,逐步总结经验,在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减少环境污染之间取得平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