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府兵制?为什么府兵制的废止成了唐朝衰落的标志?(2)

2023-12-14 11:42  360kuai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其组织形态为中央--军府--府兵--农民(包括地主及低级官吏)。唐朝建立后,每户农民根据其拥有的人口数量,分到了从几十亩到几百亩数量不等的土地。而做为对国家分配耕种土地的一种回报,随之便产生了农民承担国家赋税及徭役(唐统称为租庸调制)的义务,兵役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当一位农户成员被招募为府兵后,整个农户的赋税杂徭同时被免除。 所谓府兵就是在全国设置"府"这样的军事单位,以此为据点来集结兵力,隋朝为"鹰扬府",唐朝更命名"折冲府"。隋炀帝即位后,将文帝时集中于关中地区的军府扩展至全国各地,以获取更多的兵士,为征战高句丽未雨绸缪。结果,三次征战均败兴而归。伴随失败的同时,炀帝又重新招募起一支叫作"骁果"的部队。但是军府的分散无疑是隋炀帝的一大败笔,它的弊端在隋朝后期开始突显,尤其在农民起义爆发后,隋炀帝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他最依赖的骁果却成为了埋葬他的坟墓。


以隋朝为鉴,唐太宗重建府兵制时,将主要军府都集中在了京师长安附近,然而向周边递减,形成拱卫京师之势。此举,可视作唐太宗将隋文帝时期奉行"关中本位"体制的回归。公元636年,唐朝府兵制军事体系创建完善。府兵共掌管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为常用兵,履行征战、戍边、番上等相应的职责。而左右千牛卫为皇帝的亲兵卫队,左右监门卫则负责京城各城门的警卫。 折冲府是招募兵士的机构,分上、中、下三级,设置于州县,最大限度地靠近兵源,从而发挥其应具备的作用。折冲都尉是折冲府的长官,属下依次为果毅都卫--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火长--卫士(府兵)。 府兵本着:"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的原则,在地主、下级官员、及上等农民家挑选。入伍年龄约20岁出头,60岁时退役,一旦成为府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冬季进行军事训练。 府兵执行军事任务时要自备:弓一张、矢三十支、胡簶(箭筒)、横刀、砺石(磨刀石)大觽(大刀)、毡帽、毡装行滕(绑腿或者军靴)等一般武器和衣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