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晚清驻外大使多是南方人?(3)

2023-11-07 10:42     360kuai

洪钧,江苏苏州人。

杨晟,广东东莞人。

曾广铨,湖南湘乡人。

孙宝琦,浙江杭州人。

梁诚,广东番禺人。

只有荫昌、吕海寰两人是北方人,其中荫昌是满洲人,吕海寰是山东莱州人。

样本已经足够丰富,仅从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大使来看,南方人则占据了绝对优势,北方人则是寥寥无几。相信驻其他国家的大使同样如此。

这就尴尬了,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不平衡的局面呢?卿美兄分析,应该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南方科举人才更多。选拔驻外大使,不是一件小事。大使是国家的脸面,事关国家主权尊严与天朝形象。1876年时,选拔驻外大使采取保荐制,由总理衙门大臣、南北洋大臣推荐人选。经过激烈讨论,各方认为,驻外大使必须具备“志节坚定、才识通达或并能熟悉洋情边防者”、“才守兼优,识为俱卓,洞悉之员”、“为使臣者,非才德素者,胆识兼优,持大体而敦气节,达实务而谙西律者,断难胜任愉快”。总之,就是要德才兼备,懂洋务,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人才。

如何才算德才兼备呢?首先就是要科举正途出身,这就相当于学历保障。从这点来说,南方人占据很大优势,因为有清一代,南方的科举人才远远多于北方。这里边既有文化传承的原因,也有经济发达的原因。比如在传统富庶的江南地区,进士、状元的数量又居南方之冠。

至于北方就悲剧了,尤其是满洲地区,因受清廷优待,满洲多盛产纨绔子弟。血液里根本就没有读书的基因,更别提考什么进士、状元了。

另外一个原因,或许与开放程度有关。相比之下,北方更封闭,南方更开放。北方人重土安迁观念较深,思想保守,一辈子不愿意远离乡土,对海洋文化只有畏惧,更谈何出洋去外国。南方人则不同,广东珠三角一带开放最早,是对西方文明接触最久的地区。其次,东南沿海也有各种涉外贸易。另外还有上海的开埠,也让江浙地区受益于国际化。

1872年,清政府欲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招生就成了大问题。最后,还是广东人更愿意出洋赴美去留学。这些留美幼童中,有些人后来就成了外交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曾国藩、李鸿章两大集团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两人首先都是南方人,各自的集团势力非常强大,人才颇多。最直接的人才便是两人的儿子,如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两人全部得益于老爹,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均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平时学的文化,经史子集自不必说,英语都有专门老师教授。这种条件别人无法企及。

再者,1876年,清廷第一次选拔了20位驻外大使,其中有13位来自李鸿章的举荐,这13位大使全部为南方人,且以安徽与江浙人居多,安徽是李鸿章的老家,江浙是李鸿章淮军的势力范围。可见李鸿章集团的势力有多强大。

驻外大使无疑都是精英,晚清精英又多出南方,这让北方人情何以堪啊。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