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夷陵之战: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战争(3)

2024-03-25 16:02     360kuai

双方唇枪舌战,鲁肃获胜,关羽却仍不还。事后双方再度结盟达成"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汉"协议。这是相当公允的吧,各朝学者都是这样认为。所谓民间谚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一定程度是错的,表面说是借,只是说得好听点,方便孙吴结盟。双方妥协的结果,自然心不甘情不愿,苦于形势没有发作。吕蒙偷袭荆州和刘备东征孙吴的种子埋下,静待时间流逝生根发芽。

刘备西入川蜀,留让关羽镇守荆襄,这是一大失策,不是军事策略的失策,而是政治谋略上的失策。关羽名扬天下,镇守荆州的确可以威慑北方曹魏,但对吴蜀联盟及蜀国发展不利。关羽个性高傲、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如黄忠为五虎将一事,他表现得十分不屑,耍性子竟然不想接刘备册封,最后还是诸葛亮和刘备共同夸赞关羽,说他好话才作罢。荆州是敌国曹魏和盟国孙吴的必争之地,南北要塞,东西交通,荆州镇守者需要军事才能、但更多的是政治权谋。

孙权畏惧关羽威名,意欲稳定吴蜀联盟,安自己和东吴之心,遂"遣使为子索羽女"。关羽拒绝就算了,还恶语相向,"骂辱其使,不许婚",这不是打东吴的脸吗?啪啪响。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接连大胜,水淹七军更是威震华夏。蜀魏交战时,东吴遣使表示要不要愿意支援。吴军赶来路上,得到吴主孙权诏令"缓慢行动",便龟速前进。同时向关羽说明情况,表明歉意。孙权心思关羽心知肚明,但他没有选择"虚与委蛇"的外交回访,而是直接谩骂前来道歉的吴国使臣:"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事不仅激怒了孙权,还有东吴众多文臣武将,纷纷欲除之而后快。但考虑两者之间同盟关系,孙权没有立刻撕破脸,反而好言道歉,暗地里徐徐图之。

之后关羽备吕蒙白衣渡江所袭杀,其他蜀汉将领不予救援,也有关羽性格问题。例如吴军袭击前,驻守江陵的守将糜芳、驻守公安的守将傅士仁,因粮草军资供应的不及时,引起关羽不快,放下狠话"还,当治之";当吕蒙至荆州,两人皆开城门投降。关羽兵败被斩杀后,吴国的荆州计划才成功。善后:孙权知道自己不与蜀汉结盟有备曹魏吞并风险,所以在袭杀关羽后屡次向刘备求和(应该是没有表示要归还侵占土地),均被拒绝。刘备执意为关羽报仇,不顾"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局,发动夷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