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匡胤死后皇位要传给其弟赵光义,然后再由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再由赵廷美传给太祖长子赵德昭。但等到政权稳固之后,赵匡胤的这个想法有所动摇。于是赵普乘机进言"陛下艰难创业,卒至升平。自有圣子当受命,未可议及昆弟。臣恐大事已去,卒不可追,陛下宜熟计议之"
可惜,这次赵匡胤没能完全采纳赵普的建议,随后烛影斧声,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政权落入了太宗一系,赵普也因为这事得罪了赵光义,久而不被重用,按说,到这份上,能保住性命就很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卷土重来。但很快赵普就东山再起,他翻身的砝码不是别的就是"金匮之盟"。
所谓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这东西对新政权不利,金匮之盟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提及,但赵普只稍稍把这个盟约作了修正,便深获赵光义芳心。赵普的做法是保留赵匡胤死传位于赵光义一节,其后的统统删去,变"三传说"为"独传说"。
这样一来,此盟约不仅不再对赵光义有杀伤力,反而成了现政权最有力的道义支撑。赵普用心良苦,二人尽释前嫌,再度见面时,赵光义说了句"朕年方五十,而今日亦知前四十九年皆非矣。"能说出这样的话,可知赵光义对赵普是何等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