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童贯在领军出征是,也确实留下了一大难以洗刷的污点,那就是临阵脱逃。公元1125年,他作为屯兵太原的军中统帅,却畏敌如虎,溜回了东京,使金兵得以长驱直入。
再者,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即使是君主亡国的罪魁祸首,但依据当时的纲常伦理,也不可能去追究君主的责任,"埋单"的永远首先是臣子。
翻阅中国古代历史就不难发现,几乎历朝都不乏败事误国的昏君。尽管他们在倚红偎翠、尽情享乐的执政生涯中,满足了自己的私欲、践踏了秀丽河山,导致天下动荡、社稷将倾。
但他们仍以圣明自居,一面听着佞臣的阿谀奉迎,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武功"、"雄才大略"之中,其喜洋洋、其意悠悠,决不许任何臣子忤其意、逆其情、彰其罪恶;另一方面,又在千方百计地嫁祸于人,寻找可怜的替罪羊,以脱自身在历史上的罪责,维护自家的贤德形象。
总之,童贯沦为宋徽宗亡国的替罪羊并不冤,他要怪只能怪自己不该是太监,不该犯了临阵脱逃的致命错误,更不该生错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