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度下替父从军?乐府诗可能有假,花木兰不是北魏而是隋唐人(3)

2021-09-24 12:39  360kuai

除了以上这些,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是,世兵制本身,其实比起后来的府兵制更不容易出现木兰"代父从军"的情况。原因很简答,在世兵制下,官府对于士兵家眷的管理实际上更加严格。士兵的家眷不仅和本人一样都是归入"兵户",同时日常和战时都是被集中起来,充当官府用以防止士兵叛逃的人质。换言之,如果是按照世兵制,那么在木兰得知自己父亲被征调时,实际上包括她在内,整个木兰家都已经是处于被控制的情况,自然更难完成一个移花接木的"代父从军"。

那木兰就不会是北魏初期的人吗?当然不会。在北魏初期,奉行带有游牧色彩的"八部大夫"制,军队的征调和管理,本身都是由这些原部落首领进行,这不仅不会出现前面说的"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甚至战争结束,木兰"归来见天子"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同理,北周因为实行比北魏早期"八部大夫"制等级更加分明的"八柱国制",因而可以排除。同一时期的北齐则是继承了北魏时期的"内外军"制,加之北齐的一些军制管理问题,也不大符合《木兰辞》中所描写的情况。

▲北周时期的鲜卑武士

既然北朝不大可能,那么还有木兰还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人呢?这里先卖个关子,说一下《木兰辞》中重要的两个地名,"黄河"、"黑山头",以及最后的"燕山"。在《木兰辞》中"黄河"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地标,从出现频率和详细描写来看,"黄河"应该是一个实写的地标,再以此作为锚点来判断,木兰服役的地点,应该就在距离黄河一天行程的地方。考虑到《木兰辞》本身是在唐代经历整个文本大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段本身有着唐代文风的段落,参考的肯定也是唐代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