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大多数时候,曾国藩是"忠君爱国"的,这是其"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同时,也是其攫取更多利益的工具,只有打着这个旗号,才能招兵买马、催粮催饷,扩充军队、扩大势力,也才有后来"湘淮势力"权倾天下的局面。而一旦"忠君爱国"跟个人私利产生矛盾和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立马便暴露了其隐藏的真实内心,选择的天平毫不犹豫偏向了自己。只不过,尽管是出于私利,却还是必须迂回曲折,找个好借口、戴个假面具、使出巧计谋,不让别人发觉,至少不落人口实。说好听点,是虚伪;说难听点,似乎就应该是"做婊子还要立牌坊"了。从曾国藩、李鸿章这对师徒身上,可以大致窥见清末官场之一斑。
在某位教授主题为"曾国藩家书"的讲座上,他也讲到了这件事。他是将其当作"正能量"来宣扬的,认为曾国藩和李鸿章计谋超群、善于处理棘手事务,不激化矛盾,而是"逆来顺受"、因势利导,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可以为今天的人们为人处世提供借鉴。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竟然被如此美化、拔高,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历史上从来不缺工于心计、善使权谋之辈,也从来不缺争权夺利的彼此倾轧、你死我活的宫斗剧和内讧,于是就有了一个个王朝由盛转衰、走向末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无须求全责备,非要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至少不应该"为名人讳"、"为大人物讳",认为他们爬上了高位,便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对的。更不该再去美化他们的某些行为,将奸诈当智慧、将争权夺利当有能耐。
近年来盛行的借讲历史、讲国学等名义鼓吹封建道德和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或明或暗传授暗黑官场权术的风气,可谓是害人不浅,混淆是非、起到了不良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职场培训领域,此类问题尤其突出。时代在发展,立破并举、涤旧鼎新,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日新月异。贩卖封建糟粕和权谋权术的歪风,当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