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皇到神农,从皇帝到颛顼,三皇五帝的演替(3)

2021-10-06 18:39     360kuai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所谓"虚"、"丘"的问题。在《左传》等典籍中每每见到某某古帝之"虚(墟)"的记载。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与"虚(墟)"相近似的还有"丘",如虞舜便生于姚丘。后世学者根据陈为太皞之墟,便认定太皞是陈地的部族首领;根据郑地有祝融之墟,便判定祝融为郑地的部族首领;根据卫地为颛顼之墟,便指出颛顼系卫地部族的首领;根据少皞之墟在鲁地,便认为少皞乃东夷首领,不一而足。而从文献所载的古史看,上古诸帝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虞朝世系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天南地北各自为政。

良渚文化时期的土筑大祭台便是"丘"或"虚"的原型,据董楚平先生的考证,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遗址实际上正是传说中的昆仑墟。陈国为虞舜后裔所建,太像(伏羲)又是虞舜的先祖,故陈地有太皞之墟;少皞后裔的一支爽鸠氏始居鲁地,而少皞没有融入华夏族主流的后裔也大多分布在海岱地区,故鲁地有少皞之墟;卫地的颛顼之墟、郑地的祝融之墟等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子孙的居地来判定先祖的地望是不可取的,如少像的后裔分布西达秦陇,东濒大海,何其广袤也!故我们并不能以"丘"或"虚"来判定上古某帝的地望。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