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将军"饿急了眼,也是破罐子破摔。嘉靖年间,山西宁化的"镇国将军"铤而走险,纠集人马打劫布政使衙门。万历年间,湖北襄陵的"奉国将军"也聚众斗殴要钱。晚明顶级政治家张居正回忆说,在他的老家江陵,"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们组团闹事,已经成了"地方特色",每次都是"将军"们带着一群面带菜色的"宗室"们,咋咋呼呼跑衙门要钱要粮,每次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倘若朱元璋"穿越"过来,看到这些"龙子龙孙"的丑态,不知会不会气吐血。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朱元璋把这些"将军"们的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他们为何还要丢这个丑呢?因为实在养不过来了:明初的"亲王""郡王""将军"加起来,到永乐年间也就八十几个人。但发展到晚明年间,明朝宗室的人数,已经空前膨胀。天启年间的账面数字已是627424人,而且每年都是玩命增加。这么多人要吃饭,而且还要吃的好,明朝嘉靖年间,仅供应山西一省的"王爷""将军",就要花费粮食三百多万石。
如此一来,明王朝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用。所以每年"养将军",都是先"养"关系近的。像那些沾点亲的"实在亲戚",就先勒紧裤腰带吧。如此一来,"穷将军"越来越多,成了明朝特有的"穷宗"现象。一幕幕"穷宗"们的丑态,叫多少后人看得瞠目结舌。可就算穷将军"勒紧裤腰带",这几万几十万的社会蛀虫,到最后还是养不过来。背着这沉重负担竭泽而渔的明王朝,最终还是覆灭在农民起义的烈火里。
说起来,"将军"们够惨够穷,可大明朝,到了还是被这些"将军"吸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