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抄和珅家更赚钱的项目,人人都能参加,终成晚清经济支柱(5)

2021-09-30 07:19     360kuai

不同于那些囊中羞涩需要贷款的“屌丝”,在买官者中,主力军当然是那些成功的商界人士。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以胡雪岩、盛宣怀等为代表的“红顶商人”,玩转“跨界风”,成为官商通吃的高手。

据史料记载,在1889-1894年间创办民营企业的55人中,买了布政使官衔(副省级)的有2人、候补道(正厅级)5人、候补知府、知县(副厅、正处级)6人、其他杂职(副处以下)7人,比例差不多占到4成。而1895-1900年间64位民营企业家中,买了卿、寺、布政使官衔的有5人、候补道9人、候补知府、知州、知县17人、其他杂职28人,比例已超过9成。

(3)不归之路

晚清政府并非不知此等做法无异饮鸩止渴,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界关于废除捐纳制度的声音就不绝于耳。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要求彻底革除捐纳制度,清政府同意后批转全国执行。然而,改革本身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很快就反过来逼迫高喊改革的这些人转变立场,要求根据各地实际,在局部网开一面。

1909年5月2日,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向清政府请示,鉴于两江地区财政压力巨大,请求批准将该地区的“捐输”(公开出售官阶)循例再延期一年,清政府领导层批转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同意端方的请求。而此时,距离光绪皇帝喊停“捐输”已经过去了足足8个年头。

此事充分说明,作为清政府首要改革对象的“卖官鬻爵”,早已成为大清国最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柱产业的姿态支持着包括改革本身在内的各种白色、灰色、黑色财政开支。这与人无关,哪怕像端方这样强烈支持改革的开明有识之士,也不能例外。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