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这些渠道在当时基本上都是“透明”的,人们都知道,没什么秘密,更何况,武则天为此还成立了一个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操办这事儿。 这个部门叫控鹤监(后来改称为奉震府),负责人的官名叫鹤监丞、主祭官,由张易之、张宗昌担任。
这大约是在公元公元698年至公元699年间的事情,这时候的武则天年龄也不小了,已经七十五岁的人了,离她去世的公元705年就剩五六年时间了。就是说即使她真的选了三千人,身体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太“风流”了。
所以,我们也能给武则天找个借口:你们男皇帝能干的事情,我这个女皇帝也能干嘛,男女平等嘛。这种心理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的。更何况,我们看到唐朝本朝人对她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除了对她杀唐宗室、任用酷吏等方面有些说辞之外,其他的还是比较肯定的。她去世了该给的名号也都给了,甚至没有追究她私生活这个事儿。虽说李显、张柬之等人以此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她退位,但那不过是个由头而已,要回皇位才是真的。
如果唐朝人真的在乎这事儿,也不会让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这事本身更有意思或者有意义了,到了宋朝,尤其到了南宋,人们就抓住这事儿不放了。北宋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南宋更厉害,清朝就不能用厉害二字了,简直可以用凶狠来形容。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为何?原因很简单:在唐代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但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
到这儿,我要多说几句:在中国历史上对妇女态度问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靖康之耻(靖康之乱)。这之前,中国妇女的地位挺高,思想意识也较为开放,但自从有了这次事件,有了金人那次大规模掳掠中原妇女行径之后,中国妇女的地位便不怎么样了。
那些只会拿笔杆子的宋儒们没想怎么让枪杆子活动起来、变得有力些,怎么在困难之时保护妇女,反而认为在那次?“百年国耻”的灾难里,被掳女性普遍缺乏“贞洁观念”,并开始在意识领域大做文章,弄出了个“贞洁牌坊”。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武则天的“三千百首之说”,是在这个时候被“追加”上去的。当然,也应该看到,什么事儿也不是全控在“儒们”的手里的,他们还没有不让别人完全不说话的能力。赵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评介武则天私生活时就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近现代,人们在评价武则天时当然也不把这当个事儿了。但是,通过武则天这个人,通过人们对她私生活的评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妇女的地位变化轨迹。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三千百首之说”就不是个“娱乐节目”了,是可以给我们启示的。(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