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不见脏,中国历史上独有的“谥号”文化

2022-12-13 09:19     360kuai

自西周始,帝王将相在死后都有一个”谥号“,或长或短,但每字皆有含义,是对被谥者一生功过的评价。可分为正式规制的”官谥“,也就是皇帝贵族、公卿大臣的谥号,和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在死后,由其亲戚或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

▲除谥号外,皇帝还有庙号和年号,如李世民,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太宗,年号是贞观。

除官、私之分外,谥号也有好坏之分,赞誉之词为”上谥“,共有一百三十一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同情、缅怀之词为”平谥“,共十四谥,用之闵伤焉,用之无后者焉;批评、斥责之词为”下谥“,共六十五谥,用之歼夷焉,用之小人焉。著名诗人辛弃疾曾作诗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个身后名,看得就是谥号。古往今来,特别是唐朝之后,不知多少文官,费尽心血,用尽心机,就是想在死后得谥“文正”这个美誉,而在历史上,能得谥文正的人寥寥无几,仅有范仲淹、曾国藩等救国难,图中兴之臣,方能得此殊荣。

▲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政绩卓著,人品高洁,可谓德才兼备,得谥“文正”当之无愧。

臣下况且如此,身为一国之君,名载史册,流传千古的皇帝,对谥号一事更为看重。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代帝王之中,好的谥号有不少,但绝对不多,其中战国时期,推行“胡服骑射”,筑“赵长城”,壮大赵国的赵雍,本应该得上谥,却因晚年昏庸,得了个“武灵”,“武”为上谥,表其克定祸乱,扬威天下之武功,但“灵”为下谥,有乱而不损、昏庸祸国之意。两字相组,正可表赵雍一生功过。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