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 “西洋”究竟指哪里?(2)

2021-08-08 18:16     360kuai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 同时开辟了南海航线, 到东汉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 受阻于波斯湾头望洋兴叹, 东西方交往的重心从此定于亚欧大陆, 经久不衰。直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 陆海丝绸之路才全面贯通, 而贯通的汇合点即在印度洋, 接着发生的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

从全球史的视野来看, 郑和七下印度洋, 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个印度洋时代。通过七下印度洋全覆盖式的航海实践, 可以了解到15世纪初明代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整体印度洋的认知。"郑和下番自古里始", 当年的古里就是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从下西洋亲历者马欢、费信的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古里为中心的5条航线:1.古里至忽鲁谟斯国 ;2.古里至祖法儿国 ;3.古里至阿丹国 ;4.古里至剌撒国 ;5.古里至天方国 , 即包含了印度洋周边几乎所有的重要地点。而重要延伸是东非航线, 据郑和等立《天妃之神灵应》碑, 上面的木骨都束, 即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跟随下西洋的费信诗所说"古里通西域, 山青景色奇", 在当时明朝人看来, 西洋的尽头就是西域, 这是明朝人对于西洋与西域连接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的国家航海外交行为, 全面贯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交汇之地就在印度洋, 这是从海上给古代丝绸之路划了一个圆。同时, 印度洋上互动贸易网络的建构, 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此后明朝人将亚欧大陆上的撒马儿罕称作"旱西洋", 忽鲁谟斯的定位也从"西域"到了"西洋", 明朝人对于海外世界互联互通的理念于此突显出来。

郑和七下印度洋, 将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 乃至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 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 政治上国家权力整体上扬, 经济上贸易资源互通有无, 文化上多元文化认同交融。永乐二十一年, 出现了西洋古里、柯枝、加异勒、溜山、南浡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北京的所谓"万国来朝"盛况, 是下西洋将中华秩序理念付诸实践, 在没有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共享太平之福"国际新体系的标志。

今日关注
更多